万荣永利永利归来话永利,诚邀亲们走进

|第期|

《永利简介》:永利村位于万荣县西村乡东北边陲,地处峨眉岭上,稷王山下。全村有8个居民组,户人家,口人,党员52人;全村耕地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绿豆等。历史上,因干旱少雨,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多数青年都外出务工,被确定为全县脱贫攻坚的重点村。近年来,永利党支部、村委会贯彻落实县委“三个五”总体思路,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致力脱贫攻坚,实干苦干大干,全村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的种植结构,种植柴胡和黄芩药材等产值高的作物,面积达到余亩,成为了全乡万亩中药材的发展中心和示范区;通过坚持干工程、办实事,四条田间道路进行了硬化,五条大巷拓宽裁弯取直,自来水全部入户,填埋式垃圾场和改厕工程全面完工;扶持成立了王博养殖场,创办了永利农机专业合作社,配置了各类农机具,经济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眼下,永利村巷道规划整齐,绿化美化蔚然成林,风景如画,新建的村级组织办公场所、日间照料中心设施齐备,功能完善,年被评为全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年新建成的乡村文化礼堂更是全县领先,成为了集红白理事、文体活动、培训服务、道德讲堂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文化建设新高地。

(一)老榆树传说

走进美丽的永利村,一棵参天大榆钱树像巨人映入眼前,向村民向客人招手,欢迎大家的光临,可谁知这合抱大榆已是第三代了。据传说,早在清朝道光年间,这条荒沟里长着数十棵大榆树,长辈们称它是观音圣母赐给咱们的摇钱树,不可毁之。这些树上偶尔有蛇出没,有人说这是蛇仙,不可侵犯。从此,这棵树就更加神奇了。可惜光绪三年、四年连年大旱,颗粒无收,人们以树皮草根充饥,第一代大榆树就这样救活了不少人。第二代大榆树在解放前,也是合抱参天,世人敬仰,可连遭战乱,日寇的弹痕树身可见。到了60年代国遭大难,大榆树再次为民充饥而献身。基此,这棵大榆树便成了世代村民心中的圣物,每逢重大节日,部分村民便来此朝拜大榆树,感恩大榆树的救命之恩,祈求大榆树的庇佑。眼前这颗大榆树已是第三代了,它是生在新社会,长在改革开放后,它是在党的阳光雨露下成长壮大的。每年一到春天,金黄色的榆钱一串串挂在树梢,随风飘摆似钱串。真可谓是一道自然景观。永利人愿它永远顺利,愿它长命百岁,永远美丽。

(二)永利的庙宇

历史上,人们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较深,村子先祖在大清盛世,自愿捐粮银、出劳力,先后创建了七座庙宇。村西观音庙、村南药王庙、白衣庙、村中心财神庙、东边是无神庙,村北米处天神庙、东北沟边为新庙。传说新庙盖起后不久,桥眼下的泉水断流。拆除后,移建到底下庙院。

村西底下地庙院占地五六亩,大家有车马轮流拉土。有力的出力,夯实土台三米高,同时在庙外用石砌腿砖卷筒为村门。土台上建有稷王庙关公,北面有城隍庙,阎王殿窑洞,雕刻画柱,巧夺天工,规模宏伟,雕刻精致,塑像逼真,栩栩如生,壁画奇特。献台前,香烟缭绕,钟声阵阵。院中参天古柏苍绿,东北角和东南角各有宽敞的庙门。这些伟大的建筑全是老百姓的血汗,也是大家的智慧。可惜日寇进村,全都烧毁。目前,只有观音庙重建。由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百姓的科学观念大有提高,其他庙再也没有恢复,观音庙传统节现已改为每年三十六岁同龄人联欢会。

(三)永利的焰火

永利观音庙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观音圣母慈心普万民,慧眼照千秋,送子灵应,威震方圆,每年正月里求神还愿,香客不断,信男信女虔诚敬献。村上几位懂焰火知识的老艺人便别出心裁,精心研制,用柳木碳份、芒硝、硫磺、草药、各种金属粉,配制成数十种特色焰火,一年一个新突破,年年都有新花样。随着年代的演变,焰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到了道光年正月二十三,焰火上木杆,圆杆全村转,扁杆立庙前。点燃起来,五颜六色,光彩夺目,吸引着邻村人观赏。到了清末民初,传统永利观音是送子观音,赐福的圣母。正月二十三,谁点火谁得贵子,谁灭火谁享福安。说也奇怪,点火求子者,都以抱子还愿。这一神灵传开后,外村的、外县的前来求神,络绎不绝。可惜解放前,日寇进村,烧毁了圆杆、火架、火谱等器材。不少配方难以恢复,改革开放后,旧观念大变,在焰火传承人的努力下,焰火由每年的三十六岁同龄人放燃,老杆两次更新,换成水泥杆,焰火更加精彩,更加红火;每年正月二十三,这是永利的焰火传统节,满村披上了节日的新装,锣鼓喧天,剧团助兴,大街小巷拥挤地水泄不通,热闹非凡,车水马龙。观音焰火,这是前人的智慧结晶,也是永利先贤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传承,我们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为了营造和谐、增进感情、建立友谊。我们火委会每年都提前发请柬,贴海报,邀请邻村各界人士前来观光,同看传统火,共享新春乐。

(四)永利的家戏

永利先祖们,早在大清道光年间,就自愿地募捐银粮,在村中心建起了舞台,管事人就组织能唱会吹善拉的、多才多艺的人,自编自演,不误生产,冬闲排练,逢年过节出台表演,村民积极参加,不挣钱,自带干粮去表演。当时照明,用的是棉花捻子香油灯。全是大家自愿募捐。就这样,逐年发展、扩大。村里有了歌声,有了生机,群众十分乐道开心。

到了民国时期,我们的戏箱、衣物、道具、布景,前后幕等都是自制自画,演员40余人都是男性。年用上了汽灯,大家信心就更足了,排练的剧目有:《三上桥》、《卖水》、《拾玉镯》、《七夕泪》、《金水桥》、《舍饭》、《教子》等三十多出。50年代在坞堆村演出。裱花、拾玉镯,男小旦唱红了,当台披红戴花。并赢得了稷山文化局的奖励。年在东庙岔村演出获大匾一块,在西村庙上舞台《双打虎》一举出名,震动四乡八村,获得观众的好评和喝彩。

戏剧的演出,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供后人知书达理,明白什么是真善美。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一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千万不可忽视,全村孝敬公婆蔚然成风,好媳妇好婆婆层出不穷。

(五)永利的名厨

俗话说,千里坐官,为的吃穿,吃饭第一,民食为天。在旧社会,封建势力根深蒂固,把做饭的炊事员划分为最低下等级,社会上没地位,有权人根本不把下苦人放在眼里。可是永利村的先祖们,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劳动最光荣,厨师最重要,不论干什么,只要吃好喝好,才能工作好,于是他们就自愿将自己所掌握的厨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义务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厨师新秀。这些新生力量,通过学习、创新,掌握了厨艺,得到了社会上的招聘,走向不同的岗位,深受用户欢迎。改革开放后,永利厨师传承人遍布临汾、运城一带,分别在联署、经委、外贸、建筑公司、运输公司、公安、武装部、供销、医院、学校、钢厂、食堂等机关工作,他们不仅态度热情温暖,而且菜味可口,厨艺精湛,前来聘请的人赞不绝口。这些都是永利厨艺传统文化的遗产,我们要继承下去,代代相传下去,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

(六)永利的侃台

凡是来过西村的人都知道,一说台儿上的人,就知道说的是永利人!永利村文化底蕴深厚。在清朝时,出过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就更多,到了现在外出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因为文化素质高,所以,人们在语言交流中,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风趣、幽默的口头文化。虽然没有历史的记载,无法考证她是何时产生,但这种口头文化,确实是传了一代又一代。只要去过西村的人都知道,一说台儿上的人,就知道指的是永利人。因为永利确确实实有个侃山台。农闲没事,侃山台就是人们聚集的地方。到那儿去听能说会侃的人,侃大山取乐。侃山台有台长,可台长既不是自封,又不是推选,是大家公认的。当然,公认的台长,自然是侃大山侃的最好的人。久而久之,这种风趣、幽默的口头文化就扩散开来,先是本乡,后来就是跨县越省,传到较远的地方。“永利侃话”的特点是:诙谐、风趣、幽默、耐人回味,百听不厌,易于流传。有的段子,使你听后觉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有的段子,也带有一定的笑料。还有独特的一点是,在侃话中总结出不少的歇后语。

(七)永利的凉亭

明朝万历年间,为了纪念一名医德感人的女医生,村民们自发建造了一座白衣母庙,后因战乱而毁。现在建成的休闲凉亭有幅对联“自万历而来和风缕缕十族聚,因一山以惠富路条条百业兴”,这幅对联表明了永利村从万历年间世世代代劳作生息在稷王山上,虽然有很多的姓氏组成,但是大家因和而聚在一起,因和而兴旺发达。这个白衣母坡共有37个台阶,寓意着全村三十七个姓氏齐聚一堂,和赢天下。此处,这处古色古香的老屋是永利村的农家书屋,也是一所农民夜校,更是村民们的侃吧,他们晴天时在侃台侃,下雨天就聚在侃吧里侃。这间农家书屋集藏书和农耕文化展示于一体,目前藏书余册,包括文学类、工业农业类、医疗卫生类等。我们号召每一位村民“少打一场牌,多读一本书”,这也为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好场所。

(八)永利的公园

永利村是年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也是全县唯一一个由贫困村打造美丽乡村的典型村,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硬化巷道,整村绿化,铺设下水管道,修建文化礼堂,修缮村委会,为村民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园。“家在永利,和赢天下”。路边用石碾作底,石磨作面,篆刻着“永利老百姓,永远跟党走”十个大字,充分体现了永利人民跟党走坚如磐石的决心。石磨的后面摆放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村抬阁,抬阁被称为空中芭蕾。一架抬阁就是一出折子戏,一个故事,一段传说,表演起来风采绰约,妙不可言。新时期的西村抬阁传承者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创新编排了以脱贫攻坚、新万荣精神、家风家训等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抬阁故事。

(九)永利乡村文化礼堂

年以来,永利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全县文化名县建设的工作要求,投资万元,率先建成了乡村文化礼堂,建筑面积0平方米,是集红白理事、文体活动、培训服务、道德讲堂、村史馆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新高地。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村史传承的大展馆。全面展示永利独具本土特色的乡土文化;二是理论文化大讲堂。每月开展政治理论、科学技术、道德文化等方面宣讲活动,在全村形成良好的文明新风宣传氛围;三是移风易俗的大礼堂。根据本村实际完善红白理事章程,倡导村民破旧俗、树新风,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减轻村民负担;四是乡村议事的大会堂。通过每年召开村民大会,组织村民议事、文明评选表彰等各类会议,以良好的民风带动村风,推动乡村治理再上新的高度。

(十)永利支村委大院

永支村党支部办公室,墙壁上展现的是村两委承诺,承诺就要说到做到,永利村两委成员倒排工期,一件件地把为民实事落实到位。他们在工作中主要运用五访知民情工作法和民情通工作七法。二楼的永利村民议事厅,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在全体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的集体智慧下,健全了各项制度和章程。这面茶杯墙摆放的就是党员、乡贤、所有议事机构成员的茶缸,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庄严的承诺,大家聚在一起共同为永利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有综治办公室、人大代表活动室、脱贫攻坚工作室;还有凤还巢办公室和乡贤基金会。“乡情不忘,乡愁永记”是乡贤们热爱家乡的情愫,“生于乡里,奉献乡里”是乡贤们贡献家乡的情怀,为了规范管理,永利专门设立了乡贤理事会、乡贤参事会、乡贤基金会等机构章程;还有日间照料中心,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平方米,设有中心食堂和休息室,村里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都可以来本中心,现服务16名老年人。悬挂的牌匾“让老年人生活更幸福”是我们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宗旨,为老年人提供营养丰富的一日三餐,做到食谱一周一更换,饭菜顿顿不重样,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也让在外工作的子女们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休息室里,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我们要做快乐的老人”这副字,这是老人们的心声,也是我们的目标,茶余饭后老人们可以聚在这里打麻将、下象棋,剪纸等,丰富晚年生活。

《万荣文化的力量》宣传片

点击图片回家吃碗饺子

长按







































中科品牌影响力企业
白癜风能治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shanzx.com/tsqys/3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