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厦
林智宏《少年记事》
十七岁那年,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我仅花八百元就盖起三间一坡流水的瓦房。我称它为人情厦。
那时候,农村盖房不用掏工钱,花费很少。虽然大家穷,但是人情味却很厚重。也正是由于普遍贫穷的原因,所以穷帮穷乃是乡亲们之间的共识和行动。这也是五千年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传统美德和风俗。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娶媳妇盖厦,提起来害怕。尽管农民们连肚子都填不饱,但是简易的瓦房却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男孩多的人家,没有几间瓦房,说媳妇就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儿。我记的有大姑娘的人家,要是把女儿给别人许配时,第一句话就是问媒婆,他们家有几个孩子,有几间厦啊?因此,再穷,做父母的好歹也得给孩子盖两间土木结构的瓦房子。
盖瓦房前,主人先把椽子、檩条、门窗口料、箔子,青瓦等材料预备好,然后便开始找人干活了。第一步是在动工之前,先备好土料。房子的墙是土墙,房子的隔间墙也是用土坯砌起来的。这些都需要不少的黄土。于是,主人先是请小伙子拉土。然后还是请年轻人打土坯。找人干活只管饭,不掏工钱。当时绝大多数的小伙子在家吃的是高粱馒头,玉米窝窝头,饭食很清苦。给房主干活,主人总是想方舍法让小伙们吃得好一点。一般都是小麦面和玉米面参差蒸成的馒头。所以,帮人盖厦虽然苦点累点,但要比在家里吃得好一些,大家因此还是比较乐意的。主人把打墙的土和砌墙的土坯都备好后,便开始了第二步,就是打墙。打墙使用的是用原木做成的椽板。椽板也是负责打墙的师傅无偿让乡亲们使用的。土墙打好不久,盖厦才正式开始,这就是第三步了。主人先请木匠做好门窗,再请瓦匠盖房顶。盖房期间每天还得使用好几个小工帮忙和泥、挑水、上泥、上瓦。这些人不论干多少天,你只需要在前几天,或者是在晚上抽空去打个招呼就行。到时候他们就会早早的赶来了。其实,无偿给乡亲们干活,也是一种同等的交换,等到你家盖房子需要人手时,大家同样会义不容辞的去给你帮忙的。
那时,不但人情厚重,而且人们把脸面看的也同样的重要。生产队的农活繁忙期间,社员白天是不能干私活的,只有晚上加班加点了。你就是干上一天农活再累,人家要是叫你帮忙拉土,你也不能回驳的。而且有时为了脸面还会受委屈。我记得我十八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旁晚。我去个一位大叔拉土。去时没在家吃晚饭。我到他家门口时,已经有十几个小伙子集中在那里了。他走到我跟前问我吃饭了没有?那么多的人在场,我脸皮薄,违心的说了句吃了。他听了后点了点头,就交给了我一辆拉土的小平车。随后,十几个小伙子就浩浩荡荡的出发了。拉土的地方离他家有三百多米的距离。土场地势低,空车走下坡,实车爬上坡。一车土大约有一千斤左右。拉了一个多小时候后,我饿的实在不行了,双腿无力,浑身发软,但还是咬紧牙关坚持着。拉了七、八回时,我左摇右晃,东倒西歪,脚踩在地面上都感到路不平了。最后只好偷偷的歇了一下。我刚坐在车辕上,一个小伙子也咚的一声把车辕敦在了地上,直喘着粗气。他跟我说实在拉不动了。一问才知道他也是说了谎话,没吃饭说自己吃了。我听了垂头丧气的说,咱这都是爱要脸面活受罪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间,人们的住房都是一间间的人情房,一座座的人情厦。而且不仅盖房靠人情,就是谁家有个大事小事、三长两短,乡亲们都是慷慨的去帮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情为重,以利为轻的。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这种人情仍在农村存在着。再后来就慢慢的没有了。随着经济观念的转变,农村盖房掏起了工钱,而且工钱随着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也在水涨船高。在过去和现在两种盖房观念新陈代谢、新老交替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成了纯粹的利益关系。有了困难去求人,关系好的,或是你对他有利用价值的会去帮点忙。你对他没用,或是你光景过的穷一些,是很少有人为你出力的,除非是亲朋好友。甚至还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在看你的笑话呢。我经常在想,社会发达了,人类文明了,按说人的思想境界更应该高尚了,为什么却适得其反呢。我不知道,悠悠千古助人为乐的民族美德为什么严重的缺失了,人情厦中的人情什么时候还能失而复得呢?
韩维元李丹:wrrb
.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白癜风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