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铜山县 >> 铜山区文化 >> 五华名人下

五华名人下

李宏达

李宏达(-),号作述,周江镇黄布村人。早年就读于中山大学、黄埔军校、陆军大学特别班。毕业后又赴印度美国研究班受训。年任上校参谋长。年擢第一五七师少将参谋长。年任该师师长。抗战胜利后,任第六十二师副师长、第一五三师师长、第六十二军中将军长。年从海南岛败逃时殒命。

钟远蕃

钟远蕃(-),华城镇塔岗村人。年考入中山大学法学院。“七·七”事变前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大毕业后,在五华、兴宁、梅县及湖南、江西等地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年任省文化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长,负责《新华南》的工作。年后辗转到柳州、重庆、桂林,为当地报刊撰写政治、经济、时事论文。年春,南京解放,先后任南京市军管会行政司法部副部长、财经学校副校长。年调北京工作,在外文出版社担任国际情报局机关报《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中文版组长。年冬到广州暨南大学任经济系教授,对世界经济问题有深入研究。

张国良

张国良(-),安流镇半田村人。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生。后任南京孝陵卫国立政治大学训练部少将大队长(属-辖)等职。

魏植华

魏植华(-),横陂镇夏阜村人。年在梅县读高中时参加中国共产党,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矿冶系,后参加游击队,任东二支连队指导员。五华解放后,历任五华《支前快报》、兴宁七层水电站经理。后调武汉钢铁学院任教授(副厅级)。年离休后,被复聘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及国务院煤代油办炉窑办公室技术顾问等职。

温轰

温轰(-),字震天,转水镇三源村人。黄埔军校第四期、陆军大学第二期毕业。历任排、连、营、团、总队长,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参加北伐、抗日战争,屡立战功,升至陆军少将。平日读书不辍,能言善辩,对兵学、哲学均有心得,故有儒将之称。年赴台湾。退役后,任师训班主任、台湾银行顾问。

魏双凤

魏双凤(-),横陂镇夏阜村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业经济系。曾任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综观经济学创始人,广东国际综观经济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委员,广东农业预测所所长。主要业绩:20世纪50年代总结推广新会县农业生产队户联包生产责任制(即包产到户)的经验;60年代发表要重视经济效益论述;70年代提出农产品成本核算中活动货币估价应以农民必要生活费为依据;80年代创立综观经济学;90年代总结推广“农村三级”(镇、行政村、自然村)股份合作制。主要著述《农业技术措施经济效果理论与方法》《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若干问题》《农村经济统计调查与专题研究》《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问题》《综观经济学》《综观经济学论文集》等。综观经济学于年获广东省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年获中国农村经济学会论著一等奖;年获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颁发百年一度的“20世纪学术成就奖”。

廖骐

廖骐(-),字逸尘,长布镇栋岭村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第五期军官研究班毕业。历任广东保安第四旅连、营长,第四路-卫处中校督察,广东省保安处视察官,广东第二区保安司令部参谋主任,广东保安大队上校大队长,保安团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暂编第七师第一旅三团团长,保安第五团团长,第七战区挺进第十纵队少将副司令、代司令,第七战区司令部少将高参。年11月任连山县长。年11月任清远县长,年2月免职移居香港。

廖蕴玉

廖蕴玉(-),字琢之,棉洋镇桥江村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广东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学研究会研究员。廖蕴玉少年时勤学于书法。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考入中央警官学院;年后在中山大学古文室任教,曾遍习篆、隶、楷、行、草书,旁采金文、甲骨、北碑之精华而书法自成一体。廖氏书法广吸众家之美,刚柔兼备,开张健拔,端谨飘扬。自立门户,雄视一代,不落古今人之窠臼。黄河碑林、李白碑林、崖山碑林、北京百家姓碑林均有其作品勒石。出版《青少年楷书字范》《楷书书写门径》等字帖著述20多部。其中《青少年楷书字范》《楷书书写门径》用五种版本发行,销售量达三百余万册。撰写《书法入门》《止水斋鸿雪吟》等著作二十多部。

钟世谦

钟世谦(-),周江镇冰坎村人。年12月于黄埔军校第七期步兵科毕业后,在陈济棠第一集团军教导队学员大队任少尉助教、中尉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年7月,调师任营长,先后参加过“八?一三”淞沪、广西昆仑关、南宁和桂柳等战役。后任副师长、师长,被授少将军衔。年,参加淮海战役中投诚解放军,被编入华东野战军,参加解放战争。年7月,他奉命留澳门主持金山轮联络工作。广州解放后,进南方大学学习,后参加顺德县土改工作。年后,历任广东省参事室参事、第一至四届广东省政协委员。

李友梅

李友梅(-),号竹三,横陂镇老楼村人。年10月,他在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后派往北伐前线。曾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历任国民党军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上校团长。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他由徐州调防上海,参加罗店、宝山战斗。在日军出动海陆空三军联合猛攻下,李友梅率领该团血战半个月,英勇杀敌,使国家寸土不丢。后日军一再增兵围击,他在9月19日晚的激战中,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认他为少将,同时建“李友梅纪念亭”于乡。年9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李友梅为革命烈士。

曾磊

曾磊(-),河东镇牛石村人。广东警官学校第六期、德国慕尼黑警察学校毕业。年回国,历任南京中央宪兵学校教官、警训处长,军事委员会防空总监部上校科长,中央训练团高级警训班第四期训导处长。年返粤,任广东保安司令部上校科长、少将警务处长兼特勤团长。年到台湾。

郑远飞

郑远飞(-)(燕飞),周江镇蓝坑村人。授少将衔。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任第三军团副。北伐后,任广东省保安第二十八大队上校大队长,闽粤赣边区司令部少将高参。

李振中

李振中(-),原名芳魁,水寨镇大布村人。广州燕塘军校骑兵科毕业。抗日战争时,在军中任营长、团长。抗日胜利后,任少将旅长、副师长、代师长等职。解放战争时,随军起义。年后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员会主要领导,广州市工商局局长、二轻局局长、卷烟厂厂长等职。

蔡春元

蔡春元(-),横陂镇贵人村人。曾任四十九路军少将营长。年在香港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东江人民革命军支队司令。年10月探家被害。

魏崇良

魏崇良(-),字建鹤,号雄球,横陂镇近江村人。幼年喜读经书。19岁考取省立梅州中学。中山大学理科肄业后考取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旋考入中央航空学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服务多年,又被选派留学英国皇家空军。返国后,先后任飞行员、教官、队长等职。年,日机空袭重庆时,他任第一路军副司令,亲自指挥战机,击毁敌轰炸机1架,之后任第二勤务大队长。年空军总部成立,任少将人事处长。对空军人事制度、近代空军管理程序,以及教育训练等,均亲谋策计。年赴台湾,在空军部队供职。他是一名儒将,平时热爱传统文化,擅长诗词书法。热心公益,倡建台北市五华同乡会所等。

缪哲民

缪哲民(-),周江镇人。年入伍,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伦敦大学铁道交通管理系毕业。曾任国民政府铁道部视察、第四战区兵站总监部交通处少将处长、-勤总司令部第三补给区司令部运输处少将处长。民国三十五年授少将衔。

李国俊

李国俊(-),字炎东,横陂镇东升村人。年在广东大学修业两年,年10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研修军事政治学科。后在国民党军中从基层军官晋升至团旅干部,参加东征北伐,屡建奇功。年在日本警官学校第十六期毕业,返国任首都警察厅服务一年后,奉派赴欧洲考察党政,经11国历时两年返国。归国后,任国民党首都警察厅督察处处长。年调任广东省警察训练所所长兼广州警察局副局长。抗日战争爆发被任命为韶关警备区少将副司令兼广东省警察总队长,并兼第七战区少将政治部副主任,广东省青年团书记长。抗战胜利后为广州市警察局局长,嗣调任国民政府首都警察厅副厅长。年任汕头市市长兼国民党中央执委。年去台,曾任中国国民党改造委员及基隆市国民党党部主任委员,后调任台湾省党部设计考核委员至退休。年襄助建设锡坑大桥。

廖献周

廖献周(-),字宗行,棉洋镇唐纯村人。梅州中学毕业。年投笔从戎,在国民革命军中供职,后考入中央警官学校高级班第四期深造。年,任广东省警察训练所教务主任、教育长,主持校务工作。年冬调任广东省保安司令部简任参议(领少将军衔)。年10月,秘密策动广州警察起义,组织成立“广州市临时治安维持委员会”,协助军队进穗接管。年后,被派进中原大学政治研究班学习,参加湖北、广东土地改革。年调入广东省文史馆,撰写《三元里抗英斗争史》《广东洪(秀全)兵起义史料》等资料。历任广东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

缪任梁

缪任梁(-),周江镇人。中山大学法学院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广东省首届参议员、国民革命军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上校秘书、广东绥靖公署少将参议、海南特区警备总司令部少将军法处长。

魏源容

魏源容(-),横陂镇夏阜村人。国民党海军学校第二期毕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山舰舰长。年赴台湾,任花莲港海军巡防处少将处长。

魏中天

魏中天(-),横陂镇联长村人。年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返乡参加农民运动,之后赴上海艺术大学半工半读。年创办“青年文友社”出版《文友》。年赴福州参加反蒋活动,“闽变”失败后往上海,不久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新闻专业。抗战爆发后返国,任中国文化馆总,中国航空协会秘书兼《航空月刊》主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文化活动。年赴韶关任《广东民众》及《广东兵役》主编。年赴重庆受训后,任中央出版事业社管理委员会总干事。年后任上校训育指导、少将主任,国立四川医药专科学校教授兼训导长。年到广州任海外通讯社社长,香港中国文化馆副馆长兼总。年后,任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中国文化馆馆长。年起主持出版新《我的母亲》一到十辑。著作有《回忆集》《盛世才如何统治新疆》《魏中天文选》《永恒的友谊》等。

陈景文

陈景文(-),原名训言,横陂镇联长村人。年,辗转到潮州、兴宁当印刷学徒工、排字技工。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后,他先后任中共五华县工委委员、第三区工委书记。年后,任中共连(平)和(平)县工委书记。年4月被派赴香港任《华商报》印刷厂主任兼党总支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前夕,任中共中央华南局独立教导营营长,任务是训练入城接管干部。年后,先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部办公室主任,广东省监察厅副厅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副主任,香港新华社副总,港澳工委-部副部长,中共广东省委-部常务副部长兼省委对台办主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年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陈景文一生征途坎坷,屡遭劫难。但毫不计较个人恩怨和得失。他热心支持家乡建设,亲自发动梅州籍港澳富商、社会名流捐资兴办学校、医院、运动场,为家乡做出重大贡献。

吴克清

吴克清(-),祖籍五华,出生于广西平南县。国立中山大学社会系毕业。年后,历任《柳州日报》总、《广西日报》副总、西南专科学校副教授、泰国曼谷《商报》社副社长。同年7月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加影中学、中华女中任教。年后先后调任民盟南宁市专职主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区政协常委、副主席,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是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民盟第三、四、五、六、七届中央委员、常务委员,民盟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会副主委、主委、名誉主委。其著述颇丰。

魏大斌

魏大斌(-),字本义,号渭扬,今横陂镇夏阜村人。清乾隆二十五年()中武举,翌年登武科进士,选赴福建学习。二十八年改调水师,历任金门镇左营中军、左营游击、澎湖协右营游击、烽火营参将。四十五年,乾隆帝南巡,被选往浙候迎,随龙舟押纤,随班校射四发皆中的,御赐大缎貂皮荷包,升金门镇总兵、闽安协副将。四十九年,乾隆帝于西湖召见,还到其任所海坛镇巡视。后调澎湖协副将,升浙江温州镇总兵。五十二年,请赴台湾征剿,临危当任,于五月抵关帝厅,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能征善战,转战四十余次皆捷。大斌虽然屡战屡胜,但当时参赞提督柴大纪拥粮不发,军队绝粮致败,柴反诬大斌“征剿不力”,被革职留军。十月,清将军福康安率大兵至,冤始得平。翌年四月任安平协左营游击。乾隆五十四年升广东左翼镇总兵。十一月巡洋至大澳洋,遇海盗船数十,大斌镇定自若发箭断其篷绳,乘盗舟簸荡围而击之,沉其数艘,俘虏百余人,余船遁逃。追三昼夜,全歼群盗。魏大斌踬而不愠,于乾隆五十九年冬,应两广总督觉罗长敦请,出任硇洲都司。于六十年闰二月,率师出海连续征剿。贼盗皆潜踪相戒曰:“不怕波翻与海倾,莫逢神箭魏大斌”。后任崖州营参将、龙门协副将、左翼镇总兵。嘉庆九年(),升广东提督,辖水陆两军,诰赠四世“振威将军”(从一品)。十二年,以足疾辞职归乡家居,教子孙耕读。

曾琼琲

曾琼琲(-),字荣锦,号宝圈,今棉洋镇洛阳村人。幼读诗文,长习武艺,十九岁为武科邑庠生。清乾隆五十一年()赴省乡试中武科举人,五十五年()上京会试中武科进士,殿试钦点榜眼,授蓝翎侍卫。三年后出任江西下历都司、九江游击,河南卫辉营参将,河南省中军府中军大将,诰封四世“武义都尉”(正三品)。曾琼琲一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官清正廉明。在河南卫辉营任职期间,朝廷指令他为乡试考官。他刚正不阿,秉公督考,量才拔萃,选拔有真才实学、技高艺精的考生,为国效劳。道光八年()辞归。他返回乡里,教育后辈勤俭成业,耕读传家。他虽为官三十年,返乡之时,仅带有平日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一千多块银元,而不为己用,全部捐赠给村里买田,作为学田偿产,支持办学,为培养教育后代而尽心尽力。

钟靖寰

钟靖寰(—),五华县岐岭镇王化村人。

~年就读于五华县立一中、潮州金山中学、中大师范部。年加入新学生社(中共外围组织)。~年在五华县立中学任教。年9月考入中山大学工学院化工系。年7月加入中国青年抗日大同盟(简称“中青”,中共外围组织)。

年7月中山大学毕业,恰遇国难当头,他毅然回到家乡开展革命工作。先任《五华周报》,后任《五华日报》总,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办报期间,发展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成立“五华县青年抗敌同志会”(简称“青抗会”),并任负责人,推动了全县各地抗日救亡团体的建立和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年2月,为有利于接近群众、教育青年学生,他受聘于五华县立二中(设河口)任教员。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入党后,积极培养发展新党员,在五华县立二中建立五华县重建中共地方组织的第一个支部,任书记。5月,奉中共广东省委指示,成立中共五华县工作委员会,任工委书记。12月,中共五华县工委改组为中共五华县委,任县委书记。至年夏,全县发展中共党员余人,建立了第一区委会(华城、岐岭一带)、第二区委会(转水、水寨、横陂一带)和第三区委会(县南上山区)。中共支部在学校和农村中相继建立。在县委领导下,基层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充分运用民间已有的穷人会、老人会、互助会去领导、教育和接近社会上层人士及群众,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年11月,由于其政治面目已经暴露,被中共东江特委调任惠州华侨回乡服务团巡视员。年10月始,调增城中心县委工作,先后任增城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副书记兼-部部长、东江前方特别委员会兼增城中心县委书记。年被国民党捕获。年6月出狱后,以教书为掩蔽,先后任教于韶州师范、龙川二中、五华县立一中、五华振兴中学及梅县广益中学、华光中学。年8月至年11月,先后任东江二区上莞乡政府指导员、河源县政府民政科科长、东江二区行政督导处督导员兼粮管科科长、东江二区支前司令部统筹科科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东省糖业公司业务室主任、华南物资交流大会工矿馆副馆长、第一机械工业部广州销售站副站长等职。年6月被划成“右派”,下放省人委农场劳动。年10月回原单位,当仓管员。年10月至年10月,在广东省科委、科协、省业余科技大学当教员。后下放到英德、连山“五七干校”劳动。年3月至年5月调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工作。年恢复名誉,恢复原薪。年5月离休。

年3月18日在广州病逝,终年89岁。

陈麟基

陈麟基(—),五华县平南镇平东村人。原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二法庭副处级审判员、国家一级法官。

自幼勤奋好学。年广东省司法学校毕业分配到五华县检察院工作。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调深圳市中级法院从事审判工作,曾到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学院、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班深造,攻读法律。初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后升副处级审判员,参与主审许多经济犯罪大要案。年,他被检查确诊患有肝病,但一直未停止工作,也从未专门请假治疗,只利用休息时间由医院打几瓶吊针后又投入办案工作。

年,震惊中外的湛江特大0案发后,广东省高级法院指定深圳市中级法院负责部分案件审判工作。经研究决定派陈麟基担任主审法官。他带病赴任,此后半年全心投入涉及85名被告人的案件核查,先后撰写阅卷笔记10万多字的法律文书,绘制出5万多字的图表,为年10月的如期审判打下坚实基础。并坚持参加连续3天3夜合议庭的主审工作,得到省高院褒奖。

陈麟基从事审判工作16年,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不为黑所吓,不被钱所惑,不为情所动。他常对同事说:“钱不能带进棺材,可钱却能把人带进棺材!”又说:“法官的上级只有法律,要把每宗案件都办成铁案。”他从不拿审判权做交易,始终顶住社会不正之风,所办案件从未被人投诉,在法院系统赢得良好声誉。曾3次获记个人三等功、1次二等功,多次获先进工作者称誉。

陈麟基家境清贫,但对家乡无比热爱。他用自己的薪酬帮助家乡一个10岁女童上学,给乡村学校危房改造和修路捐款千元。

年9月,他连续几天审理1宗贩毒案时,突然病情恶化,医院医院住院治疗,证实身患重症肝炎,经尽力抢救无效,于同月29日病逝,年仅38岁。

年4月18日,中共深圳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向人民好法官陈麟基学习的决定。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广东省委联合召开追授陈麟基为“全国法院劳模”、“人民好法官”称号大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到会讲话表彰。他的事迹被《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和《人民日报》刊载,并摄制《生死界线》电影在各地放映。

戴成功

戴成功(~)孙中山外孙女,孙婉与戴恩赛之女。

出生于香港。长居澳门。在澳门粤华中学完成小学、中学学业。年1月其父病逝后,与母亲相依为命,照料母亲的生活。曾任第五、第六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年2月9日、10月8日到翠亨参观;年11月12日,戴成功到翠亨参加孙中山诞辰周年纪念活动。年1月6日回五华县河东镇澄塘村寻根问祖,受到该县党政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接待。年4月9日,因严重糖尿病并发肾功能衰医院去世。

戴永丰

戴永丰(~)孙中山外孙,戴恩赛与孙婉之子。

出生于香港。在澳门粤华中学完成小学、中学学业。后在岭南大学畜牧系攻读,年毕业后留校攻读研究生,从事畜牧免疫学的研究。年初“五反”运动开始,戴永丰积极报名参加,因政治上一贯表现较好,要求进步,获得学校和系里的批准,被分配到广州市东山区“五反”工作队,住在培正中学内。入队后第四天,因患肺结核病发,在培正中学咯血窒息而去世,葬于岭南大学坟场(现广州中山大学西区坟场)。

杨发利

杨发利(-),字秉元,横陂镇小都村人。早年赴香港开设发利建筑公司,获利渐丰。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他回到家乡,倡议封山育林,捐款修路建桥、筑陂开圳。抗日胜利后回香港复业。

李桂和

李桂和(-),字宗湘,华城镇黄埔村人。清光绪二十五年(),随契约华工到马来西亚怡保埠,初在锡矿场做工,后与富商曾尚卿之女结婚。年,承包锡矿开采,获得盈利。年,从五华招集多人出洋,创办“新广和”“广和昌”锡矿公司。年,扩展至7个机械化锡矿公司和4个橡胶园,成为怡保埠富商,被当地侨胞举为中华商会及中华大会堂董事、客属公会名誉会长、嘉应会馆副会长等职。抗日期间,任南洋侨胞筹赈会怡保分会财政,认购救国公债10万元(国币),获国民政府“积善余庆”旌匾嘉奖。桂和成巨富后,热心公益,造福家乡,先后4次回乡,在华城建造“桂和街”(间店)和“桂和别墅”。捐献巨款在县立一中(今五华中学)新建“桂和宿舍”2栋,为二中(河口中学)新建“桂和科学馆”。年夏荒,在华城施粥济贫。年,在华城黄埔至潭下河上,兴建1座2米宽、80米长的木桥,沟通华城至潭下、长布的交通。年,五华水灾,捐万元助赈。年因病逝世。

李瑞琴

李瑞琴(-),字炳荣,号崇庆,水寨镇大布村人。幼随父居住香港,长大后经营建筑工程,以笃实为当局信任,承建山顶、荔枝角道水塘及大湾、荃湾、大坑供水工程,旺角水闸,西营盘炮台,大埔道至背子石截水渠,油麻地至红砌公路及油麻地官立书院等工程,成为香港富商。热心公益,献出深水埗地基供市场建设,捐银元与当地名绅创办深水埗公立医局,组织渡海轮船和九龙四约轮船公司。年,捐款与士绅先后在仔鸭巴甸、荃湾倡建旅港华人坟场。为创建五华一中、香港大学与迁建广州中山大学,均捐巨款。年,奔走联络客籍名流,慷慨捐资万元,建馆创立崇正总会,被举为名誉会长。年,被港府选为太平绅士。

李岳屏

李岳屏(-),字尚贤,水寨镇大布村人。29岁赴印尼做工,摊贩经商,后成巨富。他不忘家乡,热心卫生教育事业,捐医院(医院前身),捐建县立一中“岳屏楼”、县立二中“岳屏教室”、振兴中学(今水寨中学)“尚贤堂”。并为大布小学、水寨浮桥捐款。癸未年()饥荒,在家乡为灾民施粥一个月。

魏松

魏松(-),字观松,号锡俊,横陂镇人。18岁赴印尼,后赴新加坡经商致富,任新加坡嘉属和五华同乡会名誉会长、马来西亚立法议员、致公党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两次回乡,资助建华侨中学、县侨联、华侨戏院,购汽车赠给横陂公社。

张辅邦

张辅邦(-),字卫苍,棉洋镇竹坑村人。年冬考取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主编《黄埔潮》校刊,留任军校特别党部执行委员,组织孙文主义学会。年参加北伐,任中尉排长。攻克南昌之役,奉命先期潜入策反建功。年,任营指导员兼雩都县县长。8月,调任三十二军六十九师团指导员,后调任五华县县长。年,在江苏省政府和省党部任职。同年冬,调任第二集团军先遣员、少校营长、湖北通山县县长。年,调任南京中央军校调查科中校秘书。“九?一八”事变后,历任八十七师特别党部书记长,南昌行辕别动队指导组上校组长。年,任津浦铁路警察署署长。抗日期间,任交通警备第一支队少将司令。年,任广东省保安司令部保安处处长、粤汉铁路护路司令兼总务处长。年赴台。

邓文田

邓文田(?-),原籍大坝区七都围,是邓文钊的兄长,其祖先邓焦六,清道光年间,在香港文武庙附近设元昌石行,以诚实干练。得港府信任,承开石塘嘴至西营盘石山,承建筲箕湾、湾仔道、上环街市、石塘嘴等处楼房、马路达30多年,成为香港早期建筑业巨富。文田、文钊兄弟继承祖业,和睦相处。抗日战争开始,中共中央派廖承志赴港,设八路军办事处,文田、文钊甘冒风险,将自己经营的崇德堂进出口庄,作为办事处的通讯、联络站,接收、转运侨胞和国际友人捐赠的款项、物资,支持抗日战争。年中共在港创办《华商报》,文田出任督印人兼总经理,并资助4万元自办印刷厂,使报纸顺利出版。文田主管祖先家业,任香港华比银行华人经理,积极支持文钊的爱国行动。年逝世后,夫人郭绮梅据其生前愿望,捐资万港元,医院绮梅楼,为扩建五华体育场、兴建五华青少年宫,各捐助2万港元。

魏济中

魏济中(-),横陂镇红光村人。年8月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二期步科毕业。曾任黄埔军校第七期上尉教官,后任国民党军团长、黄埔江江防司令,广东省第五区、七区保安司令,揭阳城防少将指挥官,揭(阳)、陆(丰)、梅(县)、(五)华、兴(宁)五县联防主任等职。年赴台。

钟奇

钟奇(-),字正而,号少峰。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返乡创办乐群公学和正始学校。年参加光复梅县之役。后组建民军南下攻克潮汕,任中华革命军第四军总司令部军法处长、同盟会紫金分会会长。第二次革命失败后到香港主编《民报》。年任广东讨袁第六军总司令部少将秘书长。年任大本营军政部委员、军衔司秘书。

古肇英

古肇英(-),安流镇文葵人。年就读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参加北伐和抗日战争,任一五五师少将师长。抗日胜利后,历任湘桂黔铁路警务处处长、京沪杭铁路警务处交警总队长、广州市警察局保警总队长等职。年赴台,年逝世。

徐华清

徐华清(-),号静澜,安流镇楼江村人。医院总办,陆军中将。徐华清是清政府的“总理医政”,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军医总监”(相当于上将衔),是中国第一所军医学院“北洋陆军军医学堂”的首任校长,是中国红十字总会首任理事长,被誉为“中国军医之父”。他十二岁赴港打工,得教会资助,然后考入香港大学医科专业。时值洋务运动,因徐华清成绩优异且熟悉德文被选送赴德习医。清光绪十四年()获医学博士回国,任教于香港皇仁书院,因屡次治愈疑难重症病人,并治愈清钦差胃裂症和慈禧太后乳疾,被命为御医,敕封一品花翎顶戴,授总理医政。中日甲午战争后,创办北洋陆军医学堂和陆军马医学堂,培养大批军医人才,被誉为“中国军医之父”。民国初年任陆军军医总监、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直皖、奉直战争时,徐华清亲率医护人员救死扶伤,获世界红十字会铸赠白金指挥刀,美、德、俄、日、英等国皆赠勋章。年后,调任多伦关简任监督、安徽大通榷运局局长、山东临清关监督等职。徐华清关心家乡建设,捐资建校,拨租谷为经费,捐建福教堂义仓。

魏汉乔

魏汉乔(-),横陂镇华阁村人。年就读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历任国民党军委办公厅少将德文译述、国防部少将情报官,广州绥靖公署情报处长。年赴台,年逝世。

缪培堃

缪培堃(-),字禹澄,周江镇早成村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民国初年任张我权部粮服课课长、营长、团长。北伐后回粤,于英德、清远击败北洋军,克复肇庆。病逝于广州,追赠少将。

张宗良

张宗良(-),华城镇维西村人。毕业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陆军大学第十一期。抗日战争期间历任作战科长、师长,广东军管区参谋长,梅揭师管区司令。年在湖北恩施任第六战区司令官陈诚办公室主任。年任虎门要塞司令兼深圳指挥所主任。年9月任少将。曾任国防部第四厅厅长,陆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广东绥靖公署副参谋长。年去台湾后,曾任“行政院”参议。后任台湾民防司令部少将参谋长。年6月任台湾警备司令部副参谋长。年5月任台湾省政府民政厅副厅长。年10月兼任民政厅梨山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年兼任省政府研究发展委员会委员。

魏大杰

魏大杰(-),横陂镇红光村人。年8月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年8月任五华县革命委员会委员,参加农民运动。后历任国民党军上校总队长、国防部部员,广东省保安第六团、第十二团团长,少将参谋长等职。年赴台。年逝世。

魏育怀

魏育怀(-),横陂镇崇文村人。毕业于广东大学。早年投奔于孙中山领导的粤军,是蔡廷锴部下的中级军官。年,魏育怀是十九路军第六十师的高参幕僚,随军驻防淞沪一带。年为蔡廷锴所部第一军任政治部少将主任,后受命为闽西善后分会委员兼龙岩县县长。同年,出走香港,《大众日报》,宣传反蒋抗日。年,他回到广东韶关,先后任广东省政府秘书、广州市警察局主任秘书。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过五华县县长。并主持过民国《五华县志》的编修工作。后居香港,年赴台湾。

李桂高

李桂高(-),又名天香,安流镇福龙村人。韶州讲武堂毕业。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第六十二师补充团中校副团长,福建省保安司令部上校科长,国民党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军需处少将副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第四战区高参室参议、第十二集团军高参。年3月授陆军少将。年7月退役。

廖淑伦

廖淑伦(-),双华镇大径村人。年3月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历任浙江警官学校政治指导员,国民党中央军委上校秘书,忠义救国军少将政训处长,中美合作所南岳训练班政训组长,第十三军高级参谋、副军长。抗日胜利后,被派驻广州兼任少将接收处长,处理日军投降事务。年赴台,卒于年。

钟毓灵

钟毓灵(-),岐岭镇皇华村人。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造兵科,回国后一直受国民党军队重用,任沈阳兵工厂少将副厂长。年调任军政部兵工署专员,年任汉阳兵工厂少将厂长,年任第一集团军军械处处长。后辞职归家。

曾伯瑶

曾伯瑶(-),号冠英,水寨镇七一村人。年10月就读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后参加北伐。历任国民党军排、连、营、团长、处长。抗战胜利后调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兵役班第三期受训。年调任海南岛琼东团管区司令部少将司令。后赴台居住。

徐志端

徐志端(-),字仲庄,华城镇维西村人。年毕业于北京军医学校。医院医务主任,军政部第二十一、第五、医院院长。抗日胜利后任军医署少将专员,年辞职。医院医师,翌年退休。

李兴民

李兴民(-),水寨镇大布村人。上海暨南大学毕业后,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成回国后,正值国内抗日战争时期,他以抗日救国为己任,投身军旅,任国民革命军某部少校政治指导员,随军南征北战。抗战胜利后,调任上海师训团少将总教官。后去台湾。

魏汝谋

魏汝谋(-),横陂镇人。年10月就读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历任国民党军排、连、营长,广东省保安七团上校团长,四十师少将副师长,广宁县县长。年赴台,年逝世。

魏鉴贤

魏鉴贤(-),横陂镇红光村人。国民党第四军军官讲习所肆业、陆军大学特六期毕业。年参加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年后任国民革命军上尉科员、指导员,少校政治指导员。抗日战争时,任师上校参谋长、少将副监、军需副监。年8月,被派任湖南省公路局局长。年离开湖南到南京养病,开始从事起义活动。年3月,他又与曾天节一起,策动国民党部队起义。年10月,随军入广州,协助接管水利机构。后历任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省政府参事室参事、农工民主党广东省主委及中央咨监委员会常委。著有《回忆铁甲车队》《从北伐到广东起义》等书。

古焕谟

古焕谟(-),字铎生,安流镇鹤园村人。中山大学文科肆业,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训研究班结业。历任粤军管区政治部上校科长,特别党部少将书记长,广东省潮阳县县长,山东省第二绥靖区行政督察专员,陆军训练司令部政工处副处长。年赴台,任台湾省高雄市政府建设局局长、国民党中央政策委员会总干事。历任台北古氏宗亲会理事长。

李威光

李威光(-),字作楫,号韬序。今华城镇黄埔村人。于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恩科赴省乡试中武举人。乾隆三十七年()上京赴考,参加壬辰恩科会试,获一甲第一,殿试钦点状元及第,授头等侍卫,在銮仪卫行走,并跟随乾隆到木兰围场狩猎一次。李威光是嘉应州唯一的武状元。乾隆四十二年(),李威光外任,授广西提标左营游击。不久又调浙江黄岩镇标水师中军游击,旋又晋升为福建烽火门参将。乾隆五十一年()秋,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聚众造反,连克彰化、凤山诸郡,声势很大,并围-湾府城,清军大败,朝廷震惊。乾隆急派相国福安康征剿,李威光随征。事平后李威光以军功加一级,记录二次,晋升为台湾安平协水师副将。不久调任闽安协副将,署海坛南澳总兵,诰封“四世武功将军”(从二品)。威光出任南澳总兵,为时数年,经略海疆,为东南屏障,对闽粤两省及东南沿海地区之安全贡献颇大。

曾天节

曾天节(-),原名志文,后改名曾勣,华城镇维西村人。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即回乡投身五华农民运动,曾任中共五华县委书记、中共东江特委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革命军中历任参谋、队长、主任、少将高参等职。抗战时,支持-工作。广州沦陷时,他从清远亲自护送古大存安全转移到韶关。年,调任广东保安第十三团团长,暗中谋划起义事宜。年3月曾天节率部起义,解放了老隆,通过新华社向全国人民宣告起义。起义后,曾天节任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年后,历任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厅长、顾问,为广东公路交通事业发展和筹划五华水寨大桥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是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会常委,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席。

李南馨

李南馨(-),字槐而。今横陂镇老楼村人。十四岁从师学文,后弃文改习武学。乾隆二十四年(),中武科举人,二十五年会试不第,留寓京城十年苦练,延名师习武艺。三十六年()中武科进士。初任山东兖州镇守备。四十四年改调水师,先后任澄海协守备、碣石镇游击、铜山营参将、澎湖协副将,镇守南澳海坛防务。嘉庆二年(),升任金门镇总兵。时值台湾干旱灾荒,海盗乘机侵扰,总督派他率水师征剿,在重歼海盗首领邱通、林发之、张表等战役中,立下大功。嘉庆四年冬,升任福建水师提督,诰封四世“振威将军”,统帅台、澎、闽、浙水师。他治军很注重“振纲纪、勤训练、严号令、明赏罚”,并捐薪俸购制炮械战船。虽老(65岁)益奋,亲自出海巡哨,两年后积劳成疾,卒于任所。

赖慧鹏

赖慧鹏(—),字福田,号孤云,五华县大都镇大和村人。

自幼勤奋好学,在乡村私塾攻读《四书》、《五经》10年,后就读梅州中学。年考入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理科。时受国共合作革命潮流影响,不久弃文从武,于年1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工兵大队通讯队。10月毕业,分配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当见习官,参加北伐,进军福建后奉调返广州任黄埔军校宣传干事,兼广东第四舰队政训处宣传科科长。年任南京步兵学校国民党特别区党部书记长。年,赖慧鹏、李新俊等部分黄埔生因不满蒋介石对日屈服、醉心内战的-统治,由赖慧鹏执笔代表黄埔军校位同学,于6月27日发表《致蒋介石校长公开信》,揭露蒋许多不尽人知的秘密,并敦促其联合抗日。此信被海外和各省市报纸转载,赖慧鹏也受到限期悬赏通缉,避难香港。不久,经李宗仁介绍到广西第四集团军任少将参军。

年“七七”事变后,赖慧鹏随李宗仁到第五战区长官部任少将高参,参加山东台儿庄战役。年7月,回桂林改任第五路总部少将参议。年任广西绥靖公署少将参议。~年,被派任怀集、博白县县长。其间,他衷心拥护民主抗日方针,积极协助李新俊粉碎顽固派叛乱,保卫了何香凝、柳亚子、梁漱溟、欧阳予倩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保护了当地一批进步教师和中共党员安全转移。

年2月,他秘密赴港参加以李济深为主席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8月出任广西靖西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年,经排除各种险阻,与进桂解放军和中共地方组织取得联系后,于12月13日毅然带领靖西专区名官兵宣布起义,并即通电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报告起义和请求速令进桂解放军前往接管,使白崇禧、黄杰部下2股顽敌企图逃往越南伺机反扑的阴谋破灭。是年冬,他受命在靖西筹集大米30万斤送至田东(广西边境)接济陈赓兵团进军云南,受到广西省主席张云逸通电嘉勉。

年,他任靖西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后任广西省政府参事、广西土改委员会委员、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委。年后任广西省农业厅副厅长,民革广西筹委会常委和第一、二、三届民革省委常委,广西省第一、二届人民代表,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后被划为“右派”,仍留任参事室,年改正,并恢复领导职务。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第四、五届常委,第六、七届常委兼副秘书长,第八届常委兼海外联谊会副主任,民革广西区委员会第五、六届副主任,民革中央第五、六届中委,第七、八届民革中央监委常委,民革广西区委名誉主委,广西区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赖慧鹏胸怀坦荡,宽厚待人,学识渊博,善文兼工诗词,著有《赖慧鹏文史词选集》等。年自撰《九十诞辰》一诗曰:“年登九十未痴聋,历尽艰难险阻中。壮年幸遵师父诫,临民不助纣王凶。大军挺进南天日,边塞筹谋起义功。樗栎倘蒙仍不弃,愿将余热表孤忠。”概述了他的生平。

年4月在广西南宁病逝,终年94岁。

危正

危正,生卒年不详,清化都人。洪武二十八年(),以贡士受业太学。次年考试,危正考得特别优秀,授官户部给事中。时值朱元璋有意把原太子换掉,事情尚未发生,大臣刘三吾站出来,劝说皇帝不能这样做。皇帝不听,还痛骂了刘三吾一顿。直言敢谏的危正又继刘三吾站出来和皇帝面折廷争。皇帝大怒,把危正贬谪到山西去守边,最终死在戍所。危正虽是逆鳞皇家私事,最终“灭七尺之躯,殉一顾之感”“危途险径,忠贞之节兴”,带来不幸的结局。但后人指着他流放过的地方,看到“陇气生春,英爽匝浮;清芬虽远,遗爱犹存”。

张慎

张慎(-),字宗荣,号竹斋,今长布镇大客村人。少年聪敏,过目成诵,为县学生员,20岁享受廪膳公费。明永乐二十一年()中乡试第二名文科举人,任山西省沁州府州判。当时士大夫多惋惜地说:“张君学富才高,为何屈居州佐?”慎说:“古之仕者,不在职之崇卑,而在于道之行否。”慨然赴任,以清廉爱民称著,亲自教民搞好农业;受命督理大同等府粮草,获嘉奖。对民间疑难讼案,皆果断公正判决。明正统九年(),朝廷命巡按微服出访,考察下属官员是否贤廉,州民都说一州惟张慎廉明能干。后提升为山东巡按御史。景泰元年()卒于官舍。

颜容端

颜容端,生卒年不详,字体敬,今华城人。明正德十一年()乡试举人,明嘉靖二年()中进士,是明代长乐的第一个进士。他在任福建南安县知县时,遇汀漳流寇劫掠,即召集各道民勇,设伏于鸡母屿,将贼寇全部擒歼。后任安吉州太守,在任7年,能搏击豪强,提户部员外郎;督关监场,不畏权势,升云南佥事。时交趾(即安南)一带乱事不停,时有抢掠财物,杀害百姓,不得安宁。颜容端以儒臣领兵横扫水井等十多个营寨,平定乱事,御史具文呈荐军功第一,破格提升巡抚都御史,不久卒于任上。后世认为他“贞固异风流之才,奇正非尝试之事”,集文武于一身,智勇双全,为后之儒臣督兵的楷模。

钟道

钟道,生卒年不详,字子宏。明嘉靖三十一年()乡试举人。初任山东昌邑教谕。后历升福建邵武府同知、南京户部员外郎、工部郎中等职。为人简易,不事外饰。与人交,峭直无所屈。在任北津关税监督时,曾有内廷中的权势人物,其家倚势偷漏数十船货物的税收,不肯依法纳税。钟道不讲情面,秉公办事,依法课税。同时,将代收厘金时多余的三百多两银,全部上缴。吏部奏报钟道公正廉明办事的事迹,升为水部尚书郎。钟道因与内廷权贵结怨遭倾轧而免官,回乡奉养父母,以孝顺名闻乡里。后世有“清非难,不见其清为难,不恃其清而操切轹人为难”的赞叹。

周遵

周遵,字行甫。太平约(今河东镇)人。幼年失父而勤奋好学,被举荐到国家一级的“太学”去读书,然后被委任为四川大竹县县令。在任五年,关心百姓,兴修水利,培养人才,县民称他象汉光武时的南阳太守杜诗一样慈爱。朝廷计划调他到部里任职。后来周遵出任陕西华州(今陕西华山)知州。他奉公守法,兴利除弊,惩恶扬善,大兴教化,造士育才,做了许多好事,两地的百姓都称颂他。此后,周遵因祖母去世,回乡尽孝。服丧期满,因厌倦州县仕宦的劳碌劳神,于是在家纵情诗酒,不想再回到任上去做官。然而,不久诏书发下来,只得勉强赴京城去报到复任,最终死在官邸上。周遵留在家乡期间,除了使复建狮雄山塔工程得以顺利竣工外,还和乡亲怡情诗酒,并专门写了一篇言淡旨远、劝谕世人的《太平约劝善歌》。

江童茂

江童茂(-),今转水镇三源村人。30岁时,以行伍升任兴宁营把总。清康熙九年()调任潮镇右营。十六年,吴三桂余部袭扰滇、桂,童茂随平南将军都统赖塔前往征剿,管后营中军。随后又被镇南将军莽依图委任为后营参将,领兵驰救南宁,转征柳州,在陶邓与吴部将军范齐韩作战,童茂被炮伤右腕,还奋力血战。在进剿云贵吴三桂余部时,童茂身先士卒,率军勇猛善战,克复安笼所、新城所,歼敌各万余人,迫使马宝势穷求降。战后,童茂被加封都督佥事、左都督,记功六次。二十一年正月授四川提督,奉旨加一拖沙喇哈番。坐镇右江十三年,壮、瑶军民敬服,康熙帝二次下旨召见,赐宝剑,并诰封其曾祖左都督荣禄大夫(正一品)。三十六年因母病故回家,服满后兵部檄令北上,授云南提督,兼管中营副总兵。后年老辞归,奉旨按原级退休,准食半俸。

魏成汉

魏成汉(-),字云倬,号星垣,今横陂镇华阁村人。十九岁时补县学生员,三十岁中拔贡,名噪一时。历任知县、知府、道台等职。他为官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在湖南衡阳任上,曾有一寡妇被盗,有人劝说他窜改案情以避免处分,成汉认为伤害别人名节,达到保全自己目的的事,我决不能做。后来案情据实呈报,不久盗贼也被捉拿归案。在湘、鄂、川、滇等地任上禁止溺女婴,创办育婴堂,推行婚丧礼俗从简,救灾赈民,顺从民意,兴学造士,政绩卓然,而性刚方憨直,操行清介,正人先正己,不事诡随,故有“古循吏”美称。生平喜读诗书,博通经史,著作颇丰。著有《易经要义》《五经传说抄》《浮萍集》等。其诗高旷雄健,精悍苍劲,博厚夐绝,循声海内,时人评价甚高。

郑群

郑群(年8月-年1月5日),广东五华县人,年8月出生,年入党。解放前,郑群先后任中共紫金县特派员、广东东江人民抗日自卫总队总队长、东江后方特委武装工作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员、第四支队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顺德县县长,南海、龙川、清远县委书记,韶关地委副书记,惠阳地区地委书记,广东省林业厅厅长,省委-部部长,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年底卸任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创会会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shanzx.com/tsqwh/1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