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于宁羌州,后进京做大官,身死乾隆吊唁

刘统勋其人

18世纪,出生在宁羌州(今宁强)一个传奇人物,后进京做了大官。他出生时,其父为宁羌州知州~刘棨。这个人就是清代名臣刘统勋。

刘统勋,字尔钝,号延清,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年2月11日)出生于陕西羌州。父亲刘棨是康熙朝进士,生刘统勋时担任羌州知州,后调任四川布政使。刘统勋的祖父刘必显也是进士出身,曾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刘统勋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

初入仕途

康熙五十六年(年),刘统勋中举人,雍正二年(年)考取进士,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担任编修。雍正时期,刘统勋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等职务。乾隆元年(年),皇帝将刘统勋提拔为内阁学士,跟随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乾隆二年(年),刘统勋升任刑部侍郎,留在浙江继续工作,翌年返还京城。乾隆四年(年),刘统勋因母亲病逝而辞官回家守孝。

直言敢谏

乾隆六年(年),刘统勋守孝期满,被朝廷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负责监察朝廷官员言行。

不久后刘统勋向皇帝上疏,参奏大学士张廷玉和尚书讷亲,称:“大学士张廷玉历经三朝重用,名望很盛,但晚年实在应当谦谨些,外面对他的责备已经很多。有舆论说现在缙绅望族里,张、姚两姓占据一半,他们互相通婚,为官举荐时互相包庇。请皇上三年内不要提拔重用张廷玉。”又称:“尚书讷亲管辖吏部和户部,部中议论大事,讷亲说什么别人必须执行,完全没有心存谦诚、集思广益。请皇上给予他批评,让他反省改正错误。”

刘统勋两个奏章呈上后,乾隆答复道:“朕认为张廷玉和讷亲如果不擅自作威作福,刘统勋必不敢上这样的奏章。大臣责任重大,原本就不能避免别人的指责。听到别人指出缺点应当高兴,这是古人所崇尚的。如果心存不快或嫌怨,那就没有大臣的气度了。”随后乾隆将两人革职,并将刘统勋直言敢谏的奏疏公开给众臣看,刘统勋由此名闻朝野。

治水能臣

乾隆十一年(年),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开启了自己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乾隆十三年(年),刘统勋与大学士高斌巡查山东赈灾情况,并勘察河道。当时运河涨水很快,刘统勋上疏请求通过濬聊城引河分流,将运河之水引出大海。并下令将德州哨马营和东平戴村两处堤坝的高度降低,秋天后又将沂州江枫口两处堤坝的高度提升,使得河水有所阻截,防止了溃坝和水灾。不久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

乾隆十八年(年),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和高邮车逻坝决口,刘统勋与尚书策楞前往视察,查出河道官员账目亏空、延误治河,据实上奏。河道总督高斌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被撤职,贪污钱款的官吏遭到严惩。同年九月,铜山小店汛河决口,刘统勋又查办出一批贪污渎职的官吏,上疏将不作为的官员李焞和张宾处死,并亲自驻守铜山监督塞河,直到十二月工程告结。

乾隆十九年(年),刘统勋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得到赏赐孔雀花翎。乾隆命他巡视巴里坤和哈密驻兵,负责筹办军营、官兵和马驼粮饷,刘统勋忠于职守。此后遇到睦尔撒纳(回部首领)出兵扰乱新疆伊犁,定西将军永常被迫退师巴里坤。因赞同永常退兵哈密,刘统勋直言上奏请求舍弃巴里坤改为退守哈密,置空城以避敌锋。皇帝看后责备刘统勋附和永常,是置军威于不顾,下令将刘统勋和永常革职押解回京。不久后敌军败,乾隆怒息,认为主要责任在将军永常,刘统勋虽然进谏不当,但比起缄默不言的人忠心可恕,决定从宽免罪,补授刑部尚书。

乾隆二十一年(年)六月,铜山县孙家集黄河漫溢,河务总督富勒赫因无能被撤职,刘统勋暂代其职,督促修筑堤坝事宜,至到冬天得以竣工。[12]乾隆二十六年(年)秋天,河南祥符和杨桥等处黄河漫溢,水退后需要修筑堤坝,河道官吏却以修坝的干草不够为托辞百般怠工。刘统勋知道当中肯定有问题,微服私访,发现有大小车数百辆满载干草,捆好后却被搁置,旁边则有人哭泣。刘统勋上前询问,回答说官吏索贿不成、拒而不收。于是刘统勋将当事官吏捆起论罪,称要处斩,后因巡抚等人求情才免除一死,结果干草一晚上就全收上来了,一个月后工程完毕。

此后,刘统勋还曾于乾隆二十七年、三十二年和三十四年受命疏通运河水道,治水之功深得乾隆赞赏。

乾隆股肱

乾隆十七年(年),刘统勋进入帝国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从此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乾隆二十一年(年),乾隆下旨修纂《西域图志》,由刘统勋、傅恒、褚廷璋、何国宗等负责。刘统勋亲率测绘队历经艰难险阻踏遍天山以北地区,远涉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吹河、塔拉期河,获取了大量实地测绘资料,乾隆二十六年书成。《西域图志》成为后来新疆地图的蓝本。

乾隆二十三年(年)5月,云南巡抚郭一裕怂恿总督恒文购买金铜制作禁物,刘统勋受命前往调查。乾隆二十五年(年)2月,西安将军都赉克扣军饷,刘统勋再受皇帝钦命查案,又会审山西归化将军保德侵吞公款案,皆如实向皇帝奏明,深得乾隆的信任。

乾隆二十六年(年),刘统勋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乾隆三十年(年)任东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四年(年),刘统勋七十大寿,乾隆皇帝亲笔御赐“赞元介景”四字匾额。乾隆三十八年(年)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

操劳猝逝

乾隆三十八年(年)十一月十六日,刘统勋赴紫禁城早朝,行至东华门外时,轿内忽然倾斜,抬轿人拉开轿帘发现刘统勋双目紧闭。乾隆听说后赶忙派御前大臣福隆安携药赶往救治,但刘统勋已经故去。乾隆皇帝亲往吊唁,到刘统勋家门口时发现门楣窄小、家居简朴,为之感动。回宫尚未进乾清门,乾隆就忍不住涕泣,对群臣说:“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刘统勋不愧是真宰相”,还亲自作挽联和怀旧诗,将刘统勋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

次年,刘统勋归葬家乡山东诸城白家庄祖坟,沿途二十里以内文武官员均至柩前吊祭。

家族成员

1

祖父刘必显:清顺治朝进士,曾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

2

父亲刘棨:清康熙朝进士,历任陕西宁羌州知州、四川布政职。

3

长子刘墉:刘统勋长子,乾隆十六年进士,历任太原知府、江宁知府、工部尚书、礼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嘉庆九年病逝,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4次子刘堪:刘统勋次子。

5

孙刘镮之:刘堪之子,乾隆四十四年进士。历任户部尚书、顺天府尹、吏部尚书、太子少保等职。道光元年病逝,谥号文恭。

刘棨(~),字弢子,清前期官员,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父亲刘必显(~)为清初官员,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阶奉直大夫。刘棨博学多才,年(康熙二十四年)进士。10年后始选任长沙县知县,居官清廉,尤善应变。得湖广总督吴碘举荐,于年(康熙三十七年)升任陕西宁羌州(今宁强县)知州。莅任后,值陕西大饥,州无可发之粟,他便向监司丁珩借粮,并提出运粮之法:使民赴府负粮,负一斗者给三升。此法一用,不十日便运三千石。州地贫苦,他见山上多槲树,宜养山蚕,便派人到诸城老家,请善养者数人并带蚕种数万枚到宁羌州,教民养蚕,并传授抽丝织绸之法。宁羌州人由此得利,称其绸为“刘公绸”。他针对本地文化落后的状况,便为其立书、建义学,并亲自教授。自此,宁羌州有了乡试者。后擢宁夏中路同知,平阳(今山西临汾、运城两地级市及石楼县和灵石县,治所在临汾)知府。年(康熙四十八年),皇帝下诏,从全国各地选拔操守清廉,才学优长之员。天下知府得举者惟有他和陈鹏年两人。次年,升任天津道副使,迎驾五台山。他早写就“爱清”二字准备让皇上御书。皇上见其忠,便将“爱清”反其意,以“清爱”二字御书赐之。由此,刘家即称“清爱堂”。后又升任江西按察使。时值大赦,他详勘死囚,得活者百余人。年(康熙五十二年),他晋升为四川布政使,到蜀后仍勤励,颇得民众爱戴。他为宦一生,勤奋不懈,后以劳累而卒。生平事迹刘棨(~),字弢子,号青岑,山东诸城县人。自幼才思敏捷,聪颖过人,11岁补诸生,人称誉其为佼佼乡童。康熙二十四年()登进士第。   康熙三十七年(),棨由长沙知县升任宁羌知州。时逢关中大饥,汉中尤甚,州境亦未幸免,饿莩载道,饥民流离。棨深恤民以食为天,刻不容缓,置被革职查办的风险于不顾,不待上司核复,即开仓赈济。奈何州少宿储,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请贷邻邑仓粟;然州处万山丛中,运输艰难,棨遂约民:凡运回斗粟者给运酬粮3升。不旬日,运回石,全州雀跃,称颂其为刘青天。陕西省巡抚通报所属州县表彰刘棨赈灾救民的措施。刘棨也被人们称颂为便民良吏。   棨又奉檄赈济洋县,将粮食集中于汉水两岸,亲自查验过目,定期装船出发,顺流而下。数日,粮船抵洋,放赈完毕,他向洋县令叮咛:“此粮食是以官方名义借的,倘日后百姓不能偿还,责任当由我俩完全承担。”这年秋天收成良好,洋县百姓互相勉励,不须催督,如数归还。   当初,宁羌山高地瘠,岁役贡赋,额浮于地。棨派员实地查勘,以宁羌“七分石头三分土”具情呈报上司,祈减赋额。经核定,全州年赋岁银计减到两,此额一直沿袭多年。   除均田额,完欠赋,还培补栈道,兴修旅舍,安置外来客商。一年多时间,房舍萃集,街市繁荣,人烟茂盛。宁羌境内广生槲栎,宜养柞蚕,但州民不知养蚕之法。棨乃从家乡山东招揽养蚕者,载蚕种数万至宁羌,教民放养。茧成,复聘山东工技,向州民传授缫丝之术。由于他的提倡、推广、督导,宁羌的柞蚕业盛极一时,成为西北的柞蚕基地。宁羌生产的柞蚕丝绸质柔色美,人称“刘公绸”,广销川、陕、甘诸省,颇受青睐。   刘棨不但重视发展生产,还力倡地方文教事业。首先招商开设书店,发售经籍,创办义学,亲为讲解。宁羌文风大兴,始多应考登第者。   康熙四十一年(),棨擢升甘肃宁夏中路同知,未赴任,家母去世。由于在宁羌代民完赋而负累,无路费返里奔丧,嘱咐其弟代售家产。不足,弟又变卖己产偿付。州民知道后非常感动,竟相捐金资助,棨均婉言谢绝。   之后,棨又历任长沙府同知、平阳知府、天津道副使、江西按察使和四川布政使。康熙五十五年()皇帝曾询问九卿中清介大臣数人:“本朝官吏清正廉洁与尔等伦比者何人?”九卿荐举4人,棨乃其中之一。尔后,皇帝还口谕圣旨向群臣褒扬棨的卓越政绩。   棨升任离宁后,柞蚕之业督理无人,渐次衰微。乾隆年间,陈宏谋主陕,发布《广行山蚕檄》,大赞刘公教民养蚕之功。并连年借给蚕民工本,设法鼓舞,宁羌柞蚕业大有发展。   刘棨是封建时代一位清正廉洁、勤于民事的地方官。他关心民间疾苦,重视发展生产,开发民智,深受民众爱戴。康熙五十七年(),棨病逝于任所。宁羌州民为彰其德,在州城南门内建刘公祠,刻石详志。今祠已废。(来源:宁强记忆作者:咸通随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shanzx.com/tsqyw/11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