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里有万荣元素纵横家张仪在故

纵横家张仪在故里万荣的文化遗存

——走近张仪村、张仪道、庙前渡

核心提示

  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随着年度古装大剧《芈月传》的热播,这位从河东大地西出入秦的“连横”大家,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凭借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剧中张仪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芈月传》中张仪(资料图)

  近日,在后土文化非遗传承人沈伟杰的热情帮助下,记者走进万荣县后土祠、张仪的出生地王显乡张仪村以及以张仪命名的张仪道,试图挖掘、丰富这位在战国时期有着举足轻重意义的历史人物,为读者还原现实版的张仪。

沧桑不改张仪道

▲修葺一新的张仪道从秋风楼下堂皇而过景斌摄

  慕名寻访张仪道,问道万荣后土祠。隆冬时节,寒风料峭,西望黄河的秋风楼,庄严肃穆。刚刚修葺一新的张仪道穿楼而过,它们彼此映衬,共同守护,装点着这里的神圣与沧桑。

  眼前的后土祠是清同治年间所迁建,已是第三次移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轩辕氏扫地为坛”。汉制,甘泉祭天,汾阴祀地。当时定都长安,后土祠西的黄河恰似大汉王朝的护城河。汉武帝时,六次驾临河东,祭祀后土,有无从张仪古道走过,已不可考。但今天横跨在张仪古道上的秋风楼却因汉武帝而建。汉武帝晚年再祀后土,宴饮中流,触景生情,作《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流传千古。后人刻辞于石,在张仪道上建秋风楼以存之。

  沈伟杰指着后土祠以西的旧后土祠遗迹及其所在的汾阴脽说,它们已于清康熙年间湮没于黄河,同时消失的还有汾阴古脽、汾阴故城、汾阴古渡、汾阴古寨、汾阴古墓、汤陵汤庙、白马庙、太宁宫等众多文化遗存。大河带走的不仅仅是古人生活的痕迹,更有今人无限的追忆。

  远眺黄河,秋风楼以西的汾阴故城若隐若现,那也是最早的荣河县所在地。沈伟杰说,“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年),魏文侯伐秦,还师中筑汾阴城。过了黄河,就是张仪道。那一年,张仪道畔还是十余丈高的汾阴脽,脽丘北侧是轩辕氏的扫地坛,脽丘南侧就是魏文侯所筑的汾阴城。从此,这里成为秦魏拉锯战的前沿阵地。周显王四十年(公元前年),秦伐魏,渡河取汾阴。它的军事地位和都城安邑一样重要,宋真宗曾称此城为故魏之国都”。

  如果照此推论,张仪道虽先于后土祠,但与后土祠共荣共生。民国版《万泉荣河县志》中有一张“荣河县全图”,从图中所示,可以清楚地找到被称为张仪道的县道——从张仪村出发,沿县道一路北上至荣河县,然后西行过后土祠至黄河庙前渡口。

  关于张仪道的来历,沈伟杰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县道早已有之,张仪当初穷困潦倒、游说入秦之时,应该走的就是这条道。起初人们并没有在意,后来,张仪拜相,以“横”破“纵”,功成名就,因为他是从这条路走出去的,后人便开始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条县道,一直流传至今。

繁华落尽庙前渡

▲图中红线为张仪道,从张仪村出发经荣河县至庙前渡。景斌摄

  北出张仪村,蜿蜒数十里,张仪道的尽头就是位于黄河岸边的庙前渡口,相传张仪正是从此渡过河的。沈伟杰告诉记者,“据《左传》载:鲁僖公十三年冬,晋大饥,使乞于秦。秦输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及绛’。漕粮由今山西凤翔县南起运,装船沿渭河东下至潼关入黄河溯水而上,于今荣河镇庙前村入汾河,继续逆水行舟至今新绛,转陆运至今翼城南。史称‘泛舟之役’”。

  此后,庙前渡口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各个历史节点都扮演着“起承转合”的关键角色。除了曾让张仪从此渡河而去,还有不少历史记载。

  唐开元年间,漕关东之粮不足京师之用,于是,益漕晋绛魏……之租。当时的漕运是沿汾河南下,于庙前入黄河后继续南下,至潼关入渭河后溯水而上,运抵长安。

  北宋时期,关中州郡的漕粮自渭汾入黄河,顺流而东下,过三门峡,过郑州,转入汴河,运达京师开封。

  新中国成立后,庙前等渡口从事煤炭运输的木船40余只,从河津苍底装煤,沿汾河航道运至庙前渡,由此入黄河运至风陵渡。或继续东运至大禹渡、三门峡,或由潼关溯渭河而上至渭南。

  伴随着渡口的兴盛,张仪道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有影响力的人物从这里走过。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王昭君奉命和亲,自汾阴东渡黄河,经张仪道北上。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刘秀任邓禹为大司徒。邓禹攻占河东后,率部经张仪道,自汾阴渡河入陕。

  汉建安十五年(年),韩遂、马超等反关右,魏太祖曹操遣徐晃屯汾阴,以抚河东。

  唐开元十一年,苏颋作为礼部侍郎,随唐明皇赴汾阴祀后土,曾作《祭汾阴乐章》。然世事无常,就在当年冬天,却被外放出京,途经汾阴,失意中写下《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明崇祯十六年(年)十月,李自成攻占西安。其部将白鸣鹤、李友等自荣河县偷渡过河,占蒲州,克平阳、河津、稷山等。

  不断前进的历史车轮一路风尘,到了近代,古渡与古道仍为人们提供着方便。特别是年秋,朱德、邓小平、任弼时、左权等率八路军总部自韩城芝川渡河,经张仪道北上太行,掀开八路军抗战新的一页。

  时至今日,庙前渡由于黄河变道,已完成使命,张仪道也随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然而,后土祠景区对秋风楼下、东西长约一公里的道路进行了修葺,再加上《芈月传》热播,张仪及张仪道再次引起了人们的   了解了张仪道的来龙去脉,紧接着我们又驱车来到张仪道的出发点、张仪的出生地王显乡张仪村。张仪村距离后土祠还有十几公里的路程,处在万荣与临猗的交界处。

  翻阅民国版《万泉荣河县志》,其中卷十二中有关于“张仪故里”的记载,“在县城东南三十余里,今为张仪村,村门有‘张仪故里’四字。《史记》载:‘仪,魏人,卒于魏。’今村东有墓,南有仪走马路,北有仪饮马池,又有仪读书处,则此村为仪故里无疑”。

  然而,遗憾的是县志中记载的与张仪有关的物证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该村村民闫建青介绍,如今的张仪村,除了村名,再也找不到张仪的其他痕迹了,“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嘛”。

  有关张仪冢的传说,闫建青也给予澄清。“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村里有一户人家殡葬老人,在地里打墓打出了一个砖洞,出土了五铢钱、宝剑等文物,随后交到了上级文物部门,那只能证明汉时这里已经有人类生活,但不能证明就是埋葬张仪的墓茔。”

  虽然没有了其他物证,但村民修建的村牌坊,传递出对张仪的敬重与仰慕。回看历史,张仪纵横六朝,为秦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后人铭记。

  两千多年来,诞生在河东这片热土的人杰数不胜数,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在追思他们、自豪于胸的同时,也应不断砥砺奋进。跨越时空,见贤思齐,大河岸畔的秋风楼,一派雍容,而默默无言的张仪道则继续传承未来、见证历史。

来源:黄河晨报

编辑:万荣圈圈(quan)

觉得不错,请点赞↓↓↓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家与您相伴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shanzx.com/tsqys/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