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西过皮氏县南。
汾水西迳鄈丘北,故汉氏之方泽也。贾逵云:汉法,三年祭地汾阴方泽。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葵丘也。许慎《说文》称,从邑,癸声。河东临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文颖曰:介山在河东皮氏县东南。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颖言在皮氏县东南则可,高三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可高十余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扬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於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所逃,隐于是山,即实非也。余按介子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田,号其山为介山。杜预曰:在西河界休县者,是也。
皮氏县故城,学界多认为即今山西河津市阳村乡太阳村东太阳堡城址。
介山(汾山),今名孤山,在今万荣县西南部。
子推祠,按《嘉庆重修一统志》蒲州府:介子推祠在万泉县西一里介山上。
龙门,即今禹门口。《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相传这里是大禹治水时开凿,故称禹门,又称龙门。这里是民间传说“鲤鱼跳龙门”之处。《三秦记》中有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下者为鱼的神话记载。传说:“每岁季春有黄鲤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之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代为龙。”今韩城孔庙中有鲤鱼登龙门的浮雕,即这一故事的艺术概括。
汾水又西,迳耿乡城北,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徙此,为河所毁,故《书·叙》曰:祖乙圮于耿杜预曰:平阳皮氏县东南耿乡,是也,盘庚以耿在河北,迫近山川,乃自耿迁亳。后晋献公灭耿。以封赵夙。后襄子与韩、魏分晋,韩康子居平阳,魏桓子都安邑,号为三晋,此其一也。汉武帝行幸河东,济汾河,作《秋风辞》于斯水之上。汾水又西,迳皮县南。《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孙爰率师伐我,围皮氏。翟章率师救皮氏围,疾西风,十三年,城皮氏者也,汉河东太守番系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县。故渠尚存,今无水。
耿乡城,按光绪《河津县志》:耿乡城在县东南二十里山王村,今河津市柴家乡山王村商遗址恰当其位。
平阳,学界多认为即今临汾市尧都区西南金殿镇。结合文普资料推析,今金殿镇城居村遗址很可能便是当时平阳县故城之孑遗。
△又西至汾阴县北,西注于河。
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阜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汉书》谓之汾阴脽。应劭曰:脽,丘类也。汾阴男子公孙祥望气,宝物之精上见,祥言之于武帝,武帝于水获宝鼎焉,迁于甘泉宫,改其年曰元鼎,即此处也。
汾阴县,秦置,至曹魏不改。故治在汾阴脽南,故城已毁于河,今不存。
汾阴脽(鄈丘),故址在今万荣县庙前村西;按注文“(汾阴)城西北隅曰脽邱”,汾阴脽位于汾阴故城的西北角;是汾河入黄河处的一处土丘,可惜已为黄河所没。原来的汾阴脽高十余丈,宽两里,长四五里,背汾带河,四面环水,是一块天然的泽中方丘,传汉武帝曾于脽上得古鼎二。
汾阴脽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风水宝地。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是轩辕黄帝扫地而祭之所。注文中的后土祠位于“汾阴脽”上。汉武帝即位后把祭祀后土列为国之大事。从元鼎至天汉元年,汉武帝曾八次巡幸汾阴脽祀后土。元鼎元年六月得宝鼎于祠旁,即兴作《宝鼎之歌》,并改年号为元鼎。明万历年间,由于黄河泛滥,汾阴脽被激流冲刷而塌陷,后土祠择地迁建。清顺治十二年(公元年)黄河泛滥,后土祠被淹,只留下门殿及秋风楼。到康熙元年(公元年)秋,黄河决口,原后土祠建筑已荡然无存。
现今的后土祠位于今万荣县庙前村北的高崖上,是清同治九年荣河知县戴儒珍所迁建。后土祠现存有山门、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东西五虎配殿等,规模宏伟,构思巧妙,还存有国内罕见的“品”字戏台,对研究中国古代舞台形制提供了重要例证。万荣后土祠是全国最大的后土祠,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城日报
《水经注》里的运城杨年生
:wrrb
.复方倍他米松白癜风怎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