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惊奇的康有为,寂寂无名的摩崖碑牛人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和密码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405.html

康有为,出身于广东望族的士宦家庭,世代研习儒家学说,以理学传家。和他所在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康有为在幼年时期便开始研读诗书,跟随祖父学习书法,逐渐积累了扎实的功底。

在他三十一岁那年,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却因塘沽口封冻无法南归,只好暂时留在北京。这段期间,他接触到了大量的“汉魏六朝唐宋碑版”,视野为之开阔,沉迷其中,每日都去厂肆购买碑版。

通过大量的临摹和与名家的交流,康有为对书法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从此放弃了“帖学”,成为“碑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书法风格独特,体阔势宽,平正端庄,中宫收紧,下部疏散,结构疏密有致,字风浑厚雄放,充满纵横奇宕的气息。有人将“康体”的特点概括为三个字:“重”、“拙”、“大”。其中,“重”指的是浑厚、凝炼,具有金石之感;“拙”是指古朴、率真,带有一种生涩的味道;“大”则形容险峻、舒朗,给人以高远之感。

这种书法风格的形成,源于一块唐碑《石亭记千秋亭记》。这块碑是唐代的摩崖石刻,刻于开元十九年(年)五月。撰写者是飞鸟县主簿赵演,题诗者是铜山县县尉崔文邕,书石者是铜山县主簿郭延瑾。这些人的事迹虽不可考,但他们的作品却流传至今。石碑高50厘米,宽厘米,虽然原作已毁,但拓片仍存。

相传,康有为得到这块拓片后,将其视为至宝,秘密练习,潜心研究。古文字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商承柞先生认为:“康氏得此拓本后,刻意摹写,并在该刻笔势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的夸张,遂成‘康体’。”古人常说,得到前人的只字片纸,反复品味,即可获得真传。在康有为的时代,能得到如此独特的拓片,实属难得。他独自钻研《石亭记千秋亭记》,独辟蹊径,经过长时间的闭关修炼,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虽然《石亭记千秋亭记》并非传统经典,但其独具特色的书法风格,却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只要有足够的悟性、实践和积累,就能从中受益。成都书家林鲁辛曾这样评价《千秋亭记》:“鉴赏其书法,整个石刻书风的特点是散逸流宕,率真质朴,方圆兼备,不拘谨,不做作。文之部分以圆笔居多,楷行相参,结体欹斜别致,似有南梁《瘗鹤铭》遗韵,但更具神奇的变化;

诗之部分以方笔为主,开张舒和而不失整饬,用笔入收转折健朗恣意,斩斫有势,大有北魏诸刻之豪气。如能认真研习领会《千秋亭记》的书法,可破板、刻、结的习气。在用笔及结体的变化上、使才任情的鎔铸上,能得到很多启发。”

然而,历经千年的《千秋亭记》摩崖石刻,在20世纪70年代的农业田土改造中遭到损坏,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如此,仍不时有人前来拓印残字。当地农民因拓印者经常践踏庄稼,遂用镰刀将其残字剜去。至此,存世余年的《千秋亭记》摩崖刻记,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将《唐郭延瑾石亭记千秋亭记》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形态!

欲购专业级《唐郭延瑾石亭记千秋亭记》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10郭延瑾石亭记千秋亭记真正1:1超清复制楷书魏碑字帖书法挂画绢卷小店¥7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shanzx.com/tsqys/1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