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山,燕山书院记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当时的窦家虽是富甲一方的张谷山码头盐商,但也习文重教。

清末,窦家曾出现一位较有名气的人物窦文魁,《窦氏家谱》记载:“窦文魁柳新乡张谷山村人,光绪丙子文科秀才,廪生(世人称窦文魁少时聪慧勤学,及长,颇负一时文名,补廪后,曾在本村及冯

庄设馆授业,执教甚严,学生多有所成。

《窦氏家谱》的“人物传记”篇,却提及文创办“燕山书院”的事,不知何因?窦天夫先生和笔者多次联系,并主动提供资料希望写写先人窦文魁创办“燕山书院”的事。

书院,从代至清末是私立或官立讲学肆业之所。明清两代逐渐增多,但多为举业而设。据陆保伦著《徐州明清教育》一书介绍,清代徐州所办书院多在康熙之后,为官学的一种形式。它与科举考试联系甚为密切。比较著名的有:云龙书院、邳州的东徐书院、睢宁的昭义书院、丰县的凤鸣书院、沛县的歌风书院、新沂的钟吾书院、徐州试院西的登瀛书院、戏马台西的聚奎书院、古邳的峄阳书院、邳州泇口的敬简书院、云龙山大士岩的姜公书院、铜山吕梁北的醴泉书院等。书院规模不等,云龙书院经常在院的肄业生百人之多,而有的书院只有一二十人,略同私塾。但没有介绍燕山书院,也许是书院规模较小或存世时间较短。

书院的教师为首者称山长、院长,多为进士、举人出身,也有廪生。南京夫子庙有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展馆中《清末民国文化亮点》有关于窦文魁的记载:“窦文魁(?-),贡生,多有诗文、论文,充学田董事,创立燕山书院’,规划详明,有功于学校,办公三年,人无间语,阖学无间言,学使以敦伦尚义。族其庐,里闬荣之,诚以为无愧云。”

窦文魁一生秉承兴文重教的家训,并身体力行。窦家在当时经营盐业,生意红火,有经费和能力兴办书院。民国初年间,他和族弟窦文漠在张谷山自家大院西侧(现在窦家大院的东北侧)建房,一排六间堂屋,单独一个院子,创办了“燕山书院”,广招附近农家子弟入学。创办书院还要有学识的老师,窦文魁除亲临执教,还请了窦文谟入院协同任教,窦文谟是同治年间廪生(秀才),光绪年间曾先后在大涨村(今茅村大庄村)和张圩子教私塾。燕山书院创办历时三年多,培养出多位有学识、有修养的人才。后因窦家家产败落,无力承担经费,便停办了。燕山书院历经百年现早已衰败荒废,但当时书院房屋东山墙外的一棵几百年古槐树仍枝繁叶茂,矗立在张谷山的山顶。

燕山书院创办之初,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和赞誉,据窦天夫说,当时书院大门外两旁立有石碑,为彰表窦拔贡办书院的功德碑,并先后有多位官吏、学者、宿儒所赠匾额:清光绪进士、江南才子冯煦(金坛人)曾给燕山书院题写了“窦文魁大先生垂范士林’”的匾额,但匾额于“文革”时被毁。大吴举人吴源溆(权台村人)题写了“品读贤书”;时任铜山县长余家谟(长沙人)题写了“江北第一学者”;杨世桢(铜山新学奠基人,曾任铜山县大彭市总董)题写了“崇文重教”;徐州北薛桥村秀才王开孚题写了“立学育人”;王庆康(茅村大山人。清末邑庠生)题写了“兴贤育人”;江苏学使龙湛霖题写了“兴学重教”;时任铜山县教育局长张明新(柳新张圩村人)题写了“博学厚德”。

纵观上述题词者,皆是当时铜山(徐州)各界名人,在教育界都有较大影响。

冯煦(-),字梦华,为江南“通儒”,光绪十一年执教于云龙书院。光绪十二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四川按察使、安徽行政使。冯的学生有祁世倬、韩志正、张伯英等,是云龙书院的名师。冯为燕山书院题词,可见他重视教育,也为燕山书院增辉添彩。吴源溆(-),字浦春,光绪乙酉科拔贡,诰封奉直大夫。康梁维新时在权台村创办铜山县第一所新式学堂(保粹学堂),被铜山县长王香史撰文褒扬。

燕山书院遗址

杨世桢(-),字维周,食廪饩,人称“杨三先生”。

20岁开始教学,三)同张等人创办铜山县第一所高等小学(四维高等小学堂)任堂长,后创办铜山师范传习所、铜山乙种师范讲习所,任所长,是徐州地区新学的创始人之一。

王庆康(-),字寿民,清末秀才,后在两江师范毕业。民初,曾在铜山县二高(柳泉)任教,后创办大山小学,年和邳州刘仁航联手创建江苏省第七师范学校,后又确定江苏省第十中学(现

徐州-中)校址并参与筹建。

燕山书院虽然规模不大,却是铜山北部地区书院的先行者,可见窦文魁人脉广泛和社会影响力,这些题词使燕山书院名声远播。

津浦铁路的开通,河道的积淤,使得码头的到货量大大减少,码头日渐萧条,慢慢地变成了废港,窦家盐馆生意-落千丈,生活捉襟见肘,书院再也撑不下去,便停办了。窦文魁去了柳新西边的冯庄教书,窦文谟去了茅村洞山村乔大恩办的私塾和王作新(大山人)、辛广志(辛家人)、郑广兰等一起断断续续教了六年书。

窦文魁晚年穷困潦倒,有时竟到了搁锅断顿的程度,有时靠夫人曾氏去蔺山村娘家寻求资助。据说某年灾荒,柳新大户拾家开仓放粮。窦文魁被迫夹着口袋去领点粮食,张谷山到柳新庄有十几里路,等到

时被告知,时间已过,不放粮了。窦文魁低声下气和拾家放粮人商量,乞求无果,便空手而回。有家人向拾家当家人拾贡山说了此事,拾贡山说,怎么不早说,快套车,安排管家坐骡马轿车赶紧去追窦文魁。就说,拾家老爷请窦先生给写对联。窦文魁乘车返

回拾家,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后再用车送其回家。窦文魁回到家。家人说,柳新拾老爷已派人送来了粮食。

窦文魁一生饱读诗书,是热爱教育的一代乡儒,其创办的燕山书院应在地方教育史上留下一笔。但窦文魁病故后,家里穷得无法为其出殡。据说是他的学生出钱为其出的殡。

窦文魁所撰《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的论文为南京廪生会考新作,名列榜首。在此收录由窦天夫先生提供的《窦氏家谱》中论文原文,供读者研读。

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

清·窦文魁光绪丙子文科拔贡

纲常伦理之间,臣与子其大者也,要皆有一定之极则,而不容或越。软非人臣?然究孰克尽乎为臣?孰非人子?然究孰克尽乎为子?非臣子之道果难尽也:言乎为臣,敬而己矣;言乎为子,孝而已矣。君父之所责望于臣子者,止此两端,而臣子所宜自尽者;即舍此无以自立

于人世。

《大学》释“止于至善”,而引文王以为法曰:“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凡为臣子者,宜何如则效耶?  六钢向化之余,微有他志,即易商为周不难矣。而乃率三分有二之众。  吾想文主当日,周之君实商之臣也。纣为不道,他兆离心。文则六州向化之余,微有他志,即易商为周不难矣。而乃率三分有二之众,服事弥勤。即万里被囚,犹懔天王圣明之戴。可知其翼翼之小心,不以久暂而殊,亦不以常变而异,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可对大廷,可质幽独,敬也如此,真始为臣而止于此矣。且予尝读《世子》一篇,而知父之孝又不啻其敬焉。自来求忠臣者必于孝子之门,父之敬即克尽乎臣节,则其孝愈可想矣,若第于问寝视膳间求之犹浅也。十四五之统绪,由文而始,八百载之丕基,亦由文而启,裕后益所以承先,其足以慰乃祖父乃父之灵者。何莫非其孝之至也,则谓为“止于至善”,夫复何疑。

顾或者曰:文王圣人也,其敬与孝皆发乎天性,断非常人所能及。故孔子曰:“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然以知臣而不敬,即不可以为臣;子而不孝,即不可以为子。且为臣乎而不敬不孝,将焉用此臣子为耶!圣如文王,即以教与孝立止至善之的,凡为人臣,为人子者,亦皆具有天良,而或甘为不敬之臣,不孝之子,于心何安乎!其亦惕然于止至善之旨可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shanzx.com/tsqys/15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