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称得上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地方只有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我认为真正能算的上兵家必争之地的是徐州和襄阳!这两个城市在中国历代几乎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我来分别细说:1、徐州徐州古称彭城,相传因远古时帝尧封颛顼后裔彭祖于此而得名。春秋宋置彭城邑,战国属楚。秦置彭城县。秦汉之际,楚怀王和西楚霸王项羽都曾在此建都。两汉为楚国、彭城郡和彭城国的治所。三国魏开始移徐州来治,自此又称彭城为徐州。此后又有北徐州、徐州、彭城郡、彭城县、徐州路、武安州等名。明洪武初复名徐州。清雍正时升为徐州府,并置铜山县为府治。年,析铜山县城及其郊区置徐州市。徐州位于今江苏省北部,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鲁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据鲁豫皖苏四省的交通要冲,是我国著名的军事重镇和古战场,其战略形势向为人们称道,有“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之说。宋人陈无已说:“彭城之地,南守则略河南、山东;北守则瞰淮泗,故于兵家为攻守要地。”从地貌上看,徐州属于黄泛平原,但由于鲁南山地的延伸,境内岗岭起伏,群山环抱。东有广山、子房山,南有泰山、云龙山、凤凰山,东南有吕梁山,西南有泉山,西北有九里山,东北有铜山、荆山、龟山等。这些山头虽然都不高,在海拔—米之间,然而矗立在一望无垠的黄淮海平原上,却显得非常突出,成为扼守徐州的天然屏障。在历史时期中,徐州附近的水系变化很大。南宋以前,它的北面和东面环绕着泗水,西有汴水。泗水是淮河下游的第一大支流,人淮口称为泗口。自从公元前年战国魏惠王开凿了连接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诸水的鸿沟水利系统后,溯泗水北上可通齐鲁大地的金乡、曲阜、定陶等重要城市,西经汴水可达中原的开封、洛阳。沿泗而下直抵淮南重镇淮阴(今淮安市淮阴区)。泗水在距徐州东南不远处乱石激水、波流汹涌,形成百步、吕梁二洪,甚为艰险。年,南宋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决黄河东流,致使黄河在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夺泗入淮,自此在徐州以下泗水与黄河合并为一流,使徐州的形势更加险要。元代以后,泗水在徐州到山东济宁一段,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是南北漕运的主要途径。于是,徐州又地当南北水上交通之咽喉。直到年黄河北徙后,在徐州城东北留下了废黄河(今废黄河已穿城而过)。而运河仍在其北边经过。除了泗水,在徐州以东有沂水,以南60里有睢水,也都可为防守徐州的外围濠堑。除了山水形胜,徐州附近还蕴藏着丰富的煤矿和铁矿。汉代便在此置铁官,宋代置利国监和宝丰监。就地取材,以煤冶铁,无疑增强了徐州的经济、军事实力。徐州具有“冈峦回合,汴泗交流、北走齐鲁、西通梁宋”的战略地位,向来为兵家所重。春秋战国时,彭城已经成为诸侯争霸的注目之地。公元前年,刘邦和项羽会战于此。东汉末年,彭城成为曹操、陶谦、吕布、刘备等军阀厮杀的战场。年秋天,曹操于此击败徐州牧陶谦,杀死男女数万人,泗水为之不流。年,曹操和刘备联合进攻吕布,夺取彭城后,又大加杀戮。东晋人认为“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年,前秦攻占彭城后,继而南攻盱眙、淮阴(今淮安市淮阴区),建康震动,命大将谢玄率兵反击。东晋虽然夺回了淮南诸城,但彭城仍在前秦手中。年,前秦将幽冀之众集结彭城,为淝水之战作准备。淝水战后,彭城又归东晋。年,彭城陷于北魏,北魏在彭城置重兵,广积粮,建为重镇。唐代,因徐州的得失关系到江淮漕运这一经济命脉的畅阻,中央和藩镇多争于此。宋代建都开封,徐州地近京畿,军事地位更加倚重。宋室南迁后,金兵占领了徐州,也以其作为进攻淮南的基地。靖难之役时,朱棣攻徐州,伏兵于城北九里山,夺城以后遂直下南京。总之,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徐州都发生过战争。它是我国战事最多的城市之一。2、襄阳襄阳位于今湖北省襄樊市区、汉水南岸。北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对。南有岘山,西南列山如屏,群峰对峙,地势险峻。襄阳又处水陆交通要冲,东可至武汉,西控商洛,北通南阳,南蔽江陵,进之可以图中原,退之可以固东南。在军事上,襄阳“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自古为兵家争夺之地,尤其在魏晋南北朝和南宋时期争夺异常激烈。东汉初平二年(年),孙坚围攻襄阳,夜袭岘山中箭身死,被刘表反击,大败于此。赤壁之战,曹操失掉江陵巨镇后,在襄阳重兵戍守。建安二十四年(年),关羽力争樊城,利用汉水暴涨之机,淹没于禁等七军,兵威大振。曹操唯恐一水之隔的襄阳再有闪失,一面派大将徐晃赴救,一面策动孙权攻打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只好撤军。后来,曹操失南郡而北归,周瑜劝孙权道:“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此时,关羽再围襄阳,曹操畏其兵威,甚至谋议迁都。孙权不愿让襄阳落入刘备之手,又在关羽背后发动袭击,致使襄阳始终被曹操所控制。此后诸葛瑾、陆逊之师,屡攻襄阳,而终无尺寸之功。魏人保襄阳,亦如手足之救头目;司马懿曾说:“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地,不可失也。”后西晋果以襄阳为“灭吴之本”,统一天下。东晋偏安江东,为保有东南,“强兵巨镇,尽在荆襄。”庾亮任荆州刺史时,听说后赵国主石勒新死,曾建议立即发兵襄阳北伐,认为襄阳“北接宛洛,南阻汉水,其险足固,其土足食。”庾翼也说:“襄阳荆楚之旧,西接梁益,与关陇咫尺,北去河洛,不盈千里。土沃田良,方城险峻,水陆流通,转运无滞,进可以扫荡秦赵,退可以保据上流。”并建议将襄阳与荆州联合起来,势同唇齿,以此为北伐基地。后来,桓温北伐,发自江陵,道出襄阳,晋之号令,复接于中原。太元三年(年),前秦国主苻坚派遣大军三路会攻并夺取襄阳。晋大将桓冲闻讯,率荆州7万精兵争夺襄阳,终未能收复。直至淝水战后,前秦元气大损,晋将赵统才收复襄阳,重新巩固了东晋上游这块战略要地。南北朝时期,襄阳地处战守双方的结合部,被视为“王业之本”。南朝宋元嘉二十六年(年),宋为争夺中原,特意加强襄阳“资力,将雍州、湘州所收赋税“悉给襄阳”,并派最得力的大臣在此镇守。宋军据此北伐,前锋直指潼关,充分显示了南国之威。南齐萧衍以襄阳之力,扫土东下,只留下两个年幼的弟弟守护空城。魏将元英想乘隙攻取,却一直未敢出师。南朝梁中大同初年(年),岳阳王萧智镇守雍州。萧昝以襄阳形胜之地,梁朝立国之基,遇乱可成大业,遂生据为己有之心。次年,张缵奉命前来接替他的职务,他因舍不得丢掉襄阳,不惜投靠西魏。西魏权臣宇文泰先是凭藉萧智手中的襄阳吞并了荆州,反过头来又以荆州与萧警换取襄阳。襄阳这个地方,就是这样为人所重。隋文帝因得襄阳而亡陈。唐初平萧铣,亦分兵出襄州道。唐太宗置山南道于此,认为“天下之要领,襄阳实握之”。“安史之乱”,汴洛沸腾,而襄阳无虞,故而东南地区的物资,得以通过这里供给逃往四川的唐王朝。北宋盛时,以襄阳为京西重地。南宋初,襄阳为伪齐刘豫所据。岳飞上奏说:“襄阳六郡,为恢复中原基本。”后岳飞一举收复襄阳。南宋陈亮也认为:“襄汉之地,控引京洛,侧睨淮蔡,包括荆楚,襟带吴蜀,沃野千里,可耕可守,地形四通,可左可右。”金、元之兵因此不敢轻易攻打襄阳。后来,元兵经过认真准备后才攻占樊城,逼使襄阳守将出降。元将阿里海牙人城后,得意洋洋地说:“荆襄自古用武地,汉水上流,已为吾有,顺流长驱,宋必可平。”南宋之亡,实始于襄樊之失。从上述史实看,襄阳一隅,往往关系全局之安危与胜负。襄阳介于秦岭山地与江汉平原的中间,上游大部是山地,山间颇多小盆地和峪口;下游则湖泊连绵,地势低洼。自古往来于中原、两湖之间,南下则由此上船,北上则由此上马。及至现代,由襄阳出兵,东可以截断平汉(铁路线),南可以会师武汉,北越南阳,可以袭击陇海,痛歼洛汴之敌;西趋秭归,可以堵塞巴峡,扼住川蜀之援。若以进图中原,襄阳也实为最适当的指挥基地。对此,顾祖禹阐述道:襄阳殆非武昌、荆州比也。吴人之夏口,不能敌晋之襄阳。齐人之郢州,不能敌萧衍之襄阳。宋人之鄂州,不能敌蒙古之襄阳矣。昔人亦言荆州不足以制襄阳,而襄阳不难于并江陵也。三国争荆州,吴人不能得襄阳,引江陵之兵以攻魏,辄破于襄阳之下。梁元帝都江陵而仇襄阳,襄阳抉魏兵以来,而江陵之亡忽焉……五代时,高氏保江陵,赖中原多故,称臣诸国,以延岁月。宋师一逾襄阳,而国不可立矣。蒙古既陷袅阳,不攻江陵,而攻两郢也,亦以江陵不足为我难也。噫!孙氏有夏口,有江陵,而独不得襄阳,故不能越汉江尺寸地。晋人有襄阳矣,乃谓汉水之险,不及大江,甚且轻成江北,重成江南,何其无志于中原也!幸而是时北人无能用襄阳者耳。彼襄阳者,进之可以图西北,退之犹足以固东南者也。有襄阳而不守,敌人逾险而南,汉江上下,罅隙至多,出没纵横,无后顾之患矣。(正文完)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shanzx.com/tsqxw/146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