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万荣ldquo东苏冯美丽乡村r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822011.html

东苏冯村简介

一、概况

东苏冯,山西省万荣县南张乡下辖村,位于峨嵋岭台地,西临西苏冯村,东临南张,南临范村,北与闫村、南张村接壤。从万荣县城至临猗县境的县级公路自南而北从村中穿过,村庄距国道与万临公路交汇处仅2公里,对外交通较为便利,区位发展有一定优势。

全村共有五个居民组,个农户,总人口人,共有土地亩,土地较为平坦,土层深厚,以温室大棚葡萄、红富士苹果为主导产业。村民勤劳质朴,性格坚韧不拔,有唐尧遗风。

二、建置沿革

据考,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东苏冯这块土地上就有散落民居,直至唐时逐成规模。

据民间传说与《万荣县志》载:唐武德三年()因河东多寇乱,并时有土厥入侵,逐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阴(今荣河)龙门(今河津)五县村庄置万泉县。而东苏冯村则由今村西庙崖上的冯家崖与现今村中的苏氏家族并而称苏冯村。宋时,因人口繁衍与耕地偏远而以东西分置,即东苏冯村与西苏冯村。

三、古迹遗存

1、四大关门

我村自古为交通要塞,古驿道与春秋时期北方首富猗顿的专属商道均从村中穿过。村东、南、西、北四面临崖,村东南北三面高崖上均筑有丈余高的土墙,形成了连土崖共计约三丈余高的防护墙。村东、南、西、北各设一道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俨然一座小城堡。

村西的高崖上,西北方位上建有圣寿禅寺一座,西南方位上建有秀月庵一座,圣寿禅寺与秀月庵之间,建有夫子楼一座。这三座古文化建筑更像是东苏冯村的桥头堡。

2、圣寿禅寺

早在魏晋南北朝(约公元-)时期,猗氏县王氏家族辅助猗顿从西北地区贩运猪羊牛马,因在本村设中转站,而富甲一方,便在此投资兴建圣寿禅寺。

3、古井

村中古井有四眼,因改革开放后,用水条件逐渐改善,其它三眼均已废弃,现存一眼位于村中广场路北。

据传,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一个贫寒书生,在他生计艰难时,听说陶朱公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便亲自前往拜访。范蠡告诉他说:“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他千里迢迢来到河东,大量经营五畜,这个人在猗氏停顿,因此人称“猗顿”。猗顿在前往西北地区贩运五畜时,因路途遥远,便选我村为中转站。有大量的人畜扎驻歇息,没有水是不行的,我村离河道较远,当时蓄水条件有限。根本满足不了大商队的用水需求。猗顿又向范蠡求教,范蠡说:“南方水源丰富,且地下数米便能挖出水来”。猗顿受到启发,便在自己的中转站四处挖水,终于在二十余米深处挖出了地下水。这就是我村四眼古井的来历。

4、古槐

村现存古槐三棵,即东巷一棵,西巷一棵,袁家巷一棵。袁家巷古槐乃袁氏先祖于明永乐年间从河津北方坪迁入我村时所植,意喻袁氏从此扎根此地。三棵古槐既见证了数百年间村庄的变迁,又是村中姓氏文化的符号,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5、土地神庙

土地神庙位于村东古驿道之侧,千百年香火鼎盛,朝拜者络绎不绝。我村土地庙历史悠久,备受方圆百余里信民的敬仰。传统节日为每年二月初二,祭祀、祈福,还愿为三大主题活动。旨在祈求神灵庇护一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土地庙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载体,引导人们崇尚真善美,产生凝聚力,有着它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6、夫子楼

夫子楼位于村南古驿道之侧,东临秀月庵,西傍圣寿禅寺,为祭祀供奉儒圣孔子而建,旨在希望子弟遵循先圣之道,授受封建教化。

7、猪条套

猪条套位于村东北处与闫村、西苏冯村交界处。据考,猪条套即古中国内陆地区的丝绸之路。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首富猗顿往西北地区贩运猪羊牛马的专属商道。对古中国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农耕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8、冯家崖(俗称庙崖)

传村西庙崖上为冯氏所居,冯氏为开村元首之一,因年代久远,事迹不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平田整地过程中,村民在冯家崖上发现几通古石碑,因损坏程度严重,字迹辨别不清后被村民丢弃,同时出土有古砖瓦砾及不少陶制生活用品。

四、红色历史

东苏冯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洗礼较早,上世纪三十年代,曾经有山西牺盟会会员6名,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中,先后牺牲烈士5名。

1、苏冯巷战

民国31年()5月3日,时任荣河县县长王海清(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接到情报,阎锡山34军45师欲在万泉县东张瓮村驻防。即派联络员邱守城前往东张瓮村接应,让其扎驻在范村,言驻范村有两个好处:一是周围群众基础好,二是范村周围沟壑多,便于隐藏,进可攻、退可守。

邱守城联络员随即赶到东张瓮村找到45师三团团长马文威,实言相告,马文威找师长王凤山商议,王拒不接受我党建议,执意驻防东张瓮村。

次日9时许,日军集万泉、荣河、河津、运城等地所属千余人,合击东张瓮阎部34军45师。日军装备精良动用了炮兵、坦克等重型武器,45师伤亡惨重。邱守城联络员奉命携同我村牺盟会成员许天焕、孙七狗、孙印海等及范村牺盟会成员前往接应。邱守城等人凭着熟悉的地理环境撕破敌军包围,找到45师三团团长马文威,当时王凤山师长已身负重伤,生命垂危,马文威团长命令部队分散突围。自己带领师部所属部队掩护师长向太赵方向突围。邱守城则协助机枪营营长义保田带队向我村方向突围。邱守城、义保田等先是东杀西闯,吸引敌军注意力,等师部成功突围后,他们在东张瓮村转了一圈,才向我村方向突围,虽然突围成功。日军约余人尾随而来,邱守城等进入我村死守。义保田营长亲自架一挺机枪在西巷关爷庙上压阵,机枪手孙宽胜(本村人)架一挺机枪去西巷大槐树旁助阵。其余34军官兵与牺盟会成员或持长枪、短枪在墙角、房顶等处顽强抵抗。巷战从中午12时许直至下午3时许,敌从通化、高村驻地调来援兵及山炮投入战斗。由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较大,义保田营长不幸阵亡,所属官兵已损伤过半,邱守城与机枪营三连长商议决定撤退。34军45师机枪营三连,所属只剩10余人,撤至我村与西苏冯、东毋庄村交界处,伤亡过半,其余数人及三连长被敌俘获。牺盟会成员均为本地人,故地理环境熟悉,撤退途中伺机逃脱。

此战国军与牺盟会以损伤二十余人的代价,击毙了日军70余人,大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战前牺盟会成员工作到位,群众提前转移,村庄坚壁清野,日军在数小时的进攻中竟然找不到一架木梯,想喝一口水也找不到。拼命一天夺了一个空村,士气低落而返,拉着几十具尸体悻悻而回。国民政府《西安日报》随后对此战作了详细的报道。苏冯巷战一时风传河汾两岸,民心大振。

2、组织群众夹道欢迎八路军北上抗日

年8月31日,八路军师由陕西韩城县芝川镇渡黄河经荣河庙前渡北上抗日,路过我村时,我村牺盟会成员孙文海、孙印海、孙七狗、孙宽胜、许天焕等组织群众给八路军官兵送茶、送水、花生、红枣等,为八路军远征将士摇旗呐喊、助威壮行。

五、基础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苏冯村基础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村两委致力于基础建设条件改善,在引水、建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年以来,先后投资数千万元,打深井,修巷道,建学校和幼儿园,村委办公楼和文化广场等,大力改变村容村貌。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余万元,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新建舞台一座,集体办公楼一座,文化广场一座,并配置音乐喷泉与梦幻灯光,建老年文化活动室、卫生所、乡村超市各一座,建污水处理厂工程及配套设施,大小巷道全部铺设下水管网并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部到位,实现了基础建设全覆盖。

六、产业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开始栽植苹果,少数村民率先致富。年,引进红提葡萄,建设千亩红提葡萄产业园,并建温室大棚28座,至今接近座,亩,成为全村主要产业。

七、党的建设

东苏冯村注重党建,党员实行网格化管理,党小组渗透到了产业、协会等。村里建立了党员责任林制度,对全村栽植的苗木,由党员义务管理。村党支部连续收到省市县表彰,村党支部书记连续两次被授予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八、文明创建

东苏冯村致力于打造国学名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将国学和当前的文明创建交融起来,村里建有标准很高的国学讲堂,每年邀请颜炳罡等国学大家到村里给群众授课。18道巷、胡同,都分别建起一座传统牌坊,巷道、胡同名以国学经典命名,辅之以对联、经典解读等,让国学植根群众,传承文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shanzx.com/tsqjj/8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