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的由来乐yul

《百家姓》的由来:乐(yuè、lè)

乐(樂):从木,像鼓鼙木架形。本义:音乐。

乐姓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姓氏,其来源和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根据搜索结果,乐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末年宋国国君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纂》上的记载:“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乐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另外,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乐氏之先,与戴同姓;戴公生乐父衎,是称乐氏。”

乐氏,出现在近三千年前的春秋初期,是宋国王族的后裔,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市。在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宋国国君为宋戴公子撝,他有个儿子叫子衎,字乐父。子衎生子倾父泽,倾父泽又生子夷父须,夷父须,叫子夷父,字须,他以祖父子衎之字“乐父”命姓,称乐氏,其后裔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就是乐羊和乐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乐氏正宗。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

该支乐氏族人皆尊奉夷父须为得姓始祖,为灵寿乐氏,或称平山乐氏。

第二,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末年宋国君主宋戴公四世孙乐莒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春秋时宋戴公四世孙乐莒,夷父须族弟,任大司寇之职。”子乐莒在担任大司寇后,即职掌刑狱、纠察等事。乐莒的后裔子孙以先祖为荣,便以祖上名字命姓,称为乐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

该支乐氏皆尊奉乐莒为得姓始祖,史称商丘乐氏,与夷父须后裔的乐氏一族同宗同源。

第三,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晋国大夫乐王鲋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左传》中记载:“晋大夫乐王鲋。”乐王鲋,姬姓,字叔鱼,是春秋后期的晋国大夫,甚受晋平公姬彪的宠信,为晋平公二位宠臣之一,另一位宠臣是程郑。在乐王鲋的后裔子孙,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乐王氏,后大多省文简化为单姓乐氏、王氏者。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

第四,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乐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西周时期,有负责演奏典乐的大司乐、有具体演奏音乐的乐人、有负责礼乐的大乐正、有管理乐人的小乐正,这些官吏和专业职务人员,统称为“乐正”。小乐正为大乐正的副手,大乐正为普通乐官之长,不但掌管普通乐人,还负责整个王朝的礼教之事。在典籍《礼记·王制》中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在历朝历代乐正们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号为姓氏者,称乐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乐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

第五,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乐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乐师,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实际上也就是上述第一个渊源中“大乐正”的辅佐官,亦称副乐长,别称小乐正,还兼有负责教授王族贵胄礼乐的职责。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乐师,掌国乐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在乐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乐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

第六,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官吏乐官,属于以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号为氏。在古代时期,历朝历代皆有专职负责演奏音乐的小官员,属于“工”类,即具有专业技能的官,通常被称为乐官,别称就是伶官,与乐正、乐师不同的是,他们实际上是普通乐人,但享受的待遇相当高级。在乐官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号为姓氏者,称乐氏、或称伶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

第七,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乐府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汉初期,汉惠帝刘盈设置有乐府,称其长官为乐府令。到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时常由乐府令带领乐师们到都城郊区祀礼演奏。乐府令,后来被汉武帝称为“协律都尉”,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时的音乐演奏,并负责采集民歌,配管弦以入乐。在乐府令、协律都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乐氏。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

第八,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乐卿,属于以官爵称谓为氏。乐卿,不是演奏音乐的官位,而是爵位。在汉武帝执政时期,为赏赐有军功而设置了许多功爵,其中即有“乐卿”之爵,为第八等军功之爵。在史籍《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乐卿者,武功爵第八等也。”在乐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乐氏,世代相传至今。不过,到了唐朝时期,人们又称太常寺卿为“乐卿”。太常寺,实际上就是礼乐之司,因此有此称谓。因此在唐朝的太常寺卿的后裔子孙中,亦有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者,称乐氏。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

第九,源于地名,出自汉朝初期夜郎国乐王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该支乐氏,出自汉朝初期夜郎国乐王邑,即今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乐旺镇。据史籍《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这一记载和司马迁其他有关夜郎的记述,被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是有关黔西南地区夜郎国年代最早、可信度最强的关键性历史证据。乐王邑,即为夜郎国当年重要的镇邑之一,今称金州。其地之民在“夜郎自大”之后归属大汉王朝,其民仿汉制,有以地为姓氏者,称乐王氏,后多改为单姓乐氏、王氏,且多为苗族同胞。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

第十,源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今湖南省宁远县麻池塘村有一支乐氏族人。这座麻池塘村始建于南宋后期,村民皆为乐氏,人口有三千余,自称“河南南阳郡乐氏门宗”。据该支乐氏在民国十四年(公元年)修编的《乐氏宗谱》记载,乐氏的先人祖居河南南阳,原本姓“岳”而非姓“乐”,是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岳飞的族人。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

第十一,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庆格尔泰氏,是蒙古民族子承父名为氏的典型,明朝时期,有许多蒙古族人都姓庆格尔泰氏,汉义就是“欢乐、快乐”,在明朝中叶即有取其汉义冠汉姓为乐氏者。

⑵.蒙古族奥敦格日乐氏,亦称奥敦格日勒,汉义“星光、明星”,实际上蒙古语“格日乐”本身就是“光芒”的意思。奥敦格日乐氏源出源于古肃慎族奥敦(奥屯)部落,奥敦氏世居鄂通(今地待考),其以部族名称为氏,称奥敦氏(奥屯氏)。其族的金国被南宋与蒙古联手所灭之后,一部分族人被裹胁入蒙古族,逐渐成为蒙古族的一个姓氏族群。明、清时期,奥敦格日乐氏族人中有取姓氏尾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姓者,称乐氏,亦有人改冠汉字单姓为曹氏、鄂氏,少部分人称奥氏。该支乐氏以金国时期的代州经略使奥敦·丑和尚为始祖。蒙古族乐氏的正确读音皆作lè。

注意:局部地区乐氏这个姓氏群体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汉族乐氏的正确读音皆作yuè,不可读作lè;而蒙古族乐氏的正确读音皆作lè,无人读作yuè。因此,人们谐称为“乐yuè、乐lè一起走,同字异音分汉蒙”。

乐姓得姓始祖:夷父须(子夷父)、乐莒(子乐莒)、乐王鲋(姬叔鱼)。

乐姓迁徙路线:

1)乐氏源于春秋时的宋国,跟后世以宋为姓的人,算起来是血脉相同的一家人。当时的宋国,是由殷商纣王的长兄微子所建,这个地方,原来是封给武庚的,可是武庚在周成王时叛变,后来被讨平,周成王就把包括河南省丘县以东至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封给了微子,并封他为地位最高的宋公,以奉商汤之祀。后来,宋戴公的后代,又以王父字为氏,于是就出现了“乐”这个姓氏。

2)宋国于公元前年被齐、魏、楚三国所灭。推算起来,中国的乐姓最少也已经有了年以上的历史。据《姓氏急就篇》和《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乐姓起源于子姓。周宣王时,宋国的国君宋戴公生公子衍,字乐父,他的第四世孙子叫乐莒,是宋国的大司寇。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乐”字为姓。又据《姓纂》载:“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子衍,字乐父,子孙以王字为氏。”按:乐氏之先,和宋同姓。

乐姓郡望:

南阳郡: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

乐姓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伍珠堂:湖北孝感祝站镇乐畈村堂号。

著名人物:

乐喜:春秋时期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人,宋国贤臣。在宋平公时任司城,位列六卿。

乐祁:春秋时期宋国商丘人,乐喜的孙子,宋国卿大夫,侍奉宋元公、宋景公,担任司城,又称“司城子梁”。

乐臣公:战国时期,宋国商丘人。其祖先是宋国的公族,其后别从赵国。乐臣公独好黄老之学,恬静不仕。以《老子》显名,齐人尊之,号称贤师。赵国人田叔等皆尊事焉。

乐羊:战国时期,魏国大将。祖籍宋国,魏国相国翟璜的门客。名将乐毅的先祖。

乐毅: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燕国大将,官拜上将军,受封昌国君,祖籍宋国。公元前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后因受燕惠王的猜忌,无奈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乐恢:东汉,和帝时官至尚书仆射。外戚窦宪专权,他不畏权势,屡次劾奏其党后辞官归乡,和帝永元三年(91年),被窦宪迫害而死。

乐进:三国时期,曹魏猛将。官拜右将军。

乐广:西晋时期名士。

乐史: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曾在南唐时做过官,入宋后为平原主簿,是隋唐开科举以来抚州地区第一位进士。仕宦60余年,先后任过著作郎、太常博士、水部员外郎及舒州、商州等地的地方官。

乐显扬:明末清初,为北京同仁堂创始者。医院的吏目。

乐钧:清代著名文学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shanzx.com/tsqjg/154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