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书法评价各异,喜欢的人把它当宝贝,不喜欢的人说那字就是“烂草绳”。潘伯鹰先生讲:“康字就像根翻滚着的烂草绳。”白蕉也评价“康有为的字像一条翻滚的烂草绳”“如同脱节的藤蛇,垂死挣扎”。
“康体”深受碑学风气的影响,他从秦汉以来的众多名碑中汲取养分,最终融为一体,才形成这般模样。有学者表示,对康有为影响极大,甚至决定“康体”样貌的,是一块他几乎不曾提及的石碑,这堪称他的“秘密法门”,此碑便是《石亭记千秋亭记》。
这是个摩崖石刻,全名叫《石亭记千秋亭记并诗》,在唐开元十九年五月刻成,写文章的是那时飞鸟县(就是现在四川德阳中江县)的主簿赵演,写诗的是铜山县县尉崔文邕,刻字在石头上的是铜山县主簿郭延瑾。这石头高50厘米,宽厘米。
石亭又叫千秋亭,是古人送别的地方。这亭子建成后,在附近两县可是件大事。于是主簿、县尉都写记文、题诗,写好后刻在石头上,千百年都立在那儿。康有为看到《石亭记》特别喜欢,让人仔细拓印下来,拿回家后谁也不给看,连弟子都瞒着,然后专心琢磨学习。
商承柞讲:“康氏拿到这个拓本后,当成宝贝,用心临摹,还在这刻笔势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夸大,就变成了‘康体’。”后来,这个拓本被公开了,章钰还责怪康有为“抠门”,这么好的东西都不愿拿出来:“近来康有为照着这个刻练习,形成了一种风格,可他所写的《广艺舟双楫》里有贬低唐书法的一篇,真是骗人啊。”
现今石亭与刻石都没了,咱只能从这些拓片里感受它们的魅力。《石亭记》虽是在唐代完成的,可它随性自然,把隶书和楷书融合在一起,显得古老又质朴,很有“古意”。起笔时藏锋,笔尖进到纸里后挫动、按压,弄出个钝头,行笔主要用中锋,笔画厚实丰满,书写时不停地提按,力量有轻有重的变化,既有力道又有韵味。
《石亭记》在起笔、收笔以及转折的地方,稳固自然。用笔方面,方和圆都有,有时很圆润,有时棱角会显现出来,其楷法受元氏墓志的影响挺深。它的勾挑比较内敛,横画厚实,竖画短且胖,还往外鼓着,产生一种张力。字的结构靠横来形成态势,舒展开阔还带着点扁的样子,严谨精致又有一些倾斜。撇画、捺画的样子很多,捺脚特别奇特,很有意思。
这石刻呀,既有唐代书法的严谨劲儿,又有汉魏书法的浑朴范儿,精气神十足,绝对是经典。康有为能从这儿吸取好处用到自己书法里,足见他书法水平不低。有人讲“康有为的字难看,就是学了这件作品才这样”,可有些网友就怼回去了“自己本事不行,别老怪师父没教好”。
那您对此咋想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写下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