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学家萧一山

萧一山(年5月7日-年7月4日),中国历史学家,江苏徐州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一生专治清史,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称。萧一山始终与清史研究相关联。在19岁时,就由山西大学预科考入北京大学,受教于梁启超,得窥治学门径,立志以新方法为中国史学开拓新境界,在课余埋头著述。他在清史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写出了一部规模宏大,包罗万象的《清代通史》。梁启超、李大钊、朱希祖诸前辈及日本今西龙博士等亲为之序,被誉为"奇人"。其次,他搜罗不少有关太平天国及秘密会党之史料,编成《太平天国丛书》、《太平天国诏谕》、《太平天国书翰》、《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料》等书。他与简又文、郭廷以被称作当代研究太平天国史著名的专家。20世纪30年代中,萧一山哀于国势日蹙,积极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企图挽救国家。他发起成立经世学社;刊印《经世半月刊》、《经世季刊》及《经世丛书》等。人们将他与孟森并称为中国清史研究的两大奠基者,又与简又文、郭廷以并称当代著名研究太平天国史专家。人物生平年5月7日(清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三十日)生于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一个书香世家,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其父萧文彬是一位塾师,略通经史以教读为业,并终身奉佛。萧一山从小即随父在私塾读书,得益于乃父教导甚多,他在幼年就对历史发生浓厚的兴趣,四书五经多能背诵,尤爱《资治通鉴》。年萧一山毕业于山东济宁省立第七中学,旋入山西大学预科。此时已开始研究清史。年春,萧一山在山西大学预科毕业,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系,与梁任公并无正式师生名分,实受教于明清史专家朱希祖、孟森等人。年《清代通史》上卷出版。年,萧一山北大毕业后,应聘到清华大学任教授,其在清华时期,与梁启超同校执教,梁主讲文化史,萧主讲政治史并深为梁氏器重。不久,他的《中国通史大纲》一书又行问世,日人今西龙博士特撰文推崇,博得东瀛史学界的好评。稍后又在北大、北师大等校兼课。年,萧一山在北平创办"北平文史政治学院"。萧一山任院长,聘请学友黄现璠等人任教于该学院。他办此学院,初衷是有志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希望有一所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制的新型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具有文、史、政治素养的人材,以改变旧制学科分散,精力不易集中之弊。年,应南京中央大学之聘,为清史教授,次年,教育部派赴欧美考察。在欧美期间,除考察研究外,他特别留意太平天国史料的搜集。年,他应聘为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在河南大学发起组织"经世学社"。年,他邀请史学家范文澜到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年在河南大学与范文澜、嵇文甫等进步教授一起创办抗敌工作训练班,出版《经世半月刊》(后改为特刊),并印行《游击战术》一书。年,萧一山转任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后改任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随后,大学内徙于四川三台,他被教育部聘为部聘史学科教授。年,萧氏正任教于内迁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适获休假之暇,乃尽日力以从事,成清代史约二十万言,综叙近代三百年事变之由来。"《清史大纲》就此问世。抗战胜利后,他出任北平行辕秘书长,当选为国民政府第一届监察院监察委员。年冬,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他携眷赴台。自年始从事修订《清代通史》工作。在台期间,萧一山担任台湾近代史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台湾"中国史学会"监事等职,受聘于各大学讲学。并与张其昀等人共同主持"清史编纂委员会",集中一批清史学者费时一年,将《清史稿》改编《清史》共8册,约余万字。年,他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访美。年,在台湾"清史档案研讨会"期间,萧一山因心脏病突发,于同年7月4日逝世,终年77岁。主要成就清史研究萧一山读中学时,日本史学家稻叶君山所著之《清朝全史》在中国翻译出版。颇多感慨,认为中国史反出自外人之手,而国人不自研究,引为奇辱。他后来回忆说:"民国三、四年间,上海有译日本稻叶君山氏之《清朝全史》者,颇风行一时。余方读中学,以国人不自著书,而假手外人,真吾国学术界之耻也!稍长,乃埋头致力,发奋著《清代通史》。"他的同班同学张克昌教授生前回忆说:"萧一山在山西大学读书时,已经把他的精力集中到清史的研究上,每日伏案疾书,勤苦不辍,此时他已写出了《清代通史》的部分初稿。繁重的研究工作,使他心力交疲,神形憔悴,常常胃口不开,吃不下饭去,只好在粗茶淡饭中多放一些辣椒以佐食。"年,在著名明清史专家朱希祖与孟森的倡导下,北大建立了内阁大库档案整理会,组织力量对清代文献进行清理。这对久有志于清史研究的萧一山来说,真是如鱼得水。他在那里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接触了大量原始资料,诸如誊黄、敕谕、诰命、实录、会试、考卷、题本、库表等等;其内容涉及到有清一代的地丁、漕米、旗营、军饷、垦牧、河政、盐行、课税等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资料。这些珍藏多年的史料,大大开扩了萧一山的视野,为《清代通史》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他曾十分感慨地说:"清代内阁档案自拨归国立北平大学整理后,余亦躬与斯役,披阅所及,取证滋多。此虽案牍之言,实难尽信,然较之官书,胜万万矣。"通过勤苦钻研,潜心攻读,广搜史料,在两年时间里,完成了《清代通史》上卷,年上卷出版时,他还是一位北京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不满22岁的青年人,凭一己之力完成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新式清代通史,史学界颇为之震动,受到许多史学前辈及孙中山先生的赞赏。李大钊先生为《清代通史》初版写了序言。梁启超、蒋百里、蒋梦麟、日本史学家今西龙博士等先生亦为之作序。李大钊在序言中称:"萧子一山,以绩学之余,著《清代通史》一书。书成,执以示愚。愚受而读之,知其书之性质为有清一代之中国国民史。置之史学系统中,当为普通史中之记叙的国民史。取材既极宏富,而于文明及政治诸象,统摄贯通以为叙述,且合于社会诸象悉相结附不能分离之史理。余故乐为之叙,冀著者之益精厥业,以此为重作各史之先声也。"他对早期清史和清代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考证,为清史研究的深入作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被人称为"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突破了以往通史编著由政府组织专人来完成的惯例,集一人之力,完成巨著,实为近代新史学的一大成就,《清代通史》既是萧一山的成名之作,也奠定了其在近代史学上的地位。洋洋四百余万言的《清代通史》足以让萧一山名垂后世。《清代通史》至今仍成为清史入门必读,学者常借助检阅之书,历久而不衰。太平天国史太平天国史料在国内已经大量散失,要恢复历史的真相,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成败,只有借助于海外保存的文档与卷宗,才能够反映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真实面貌。对此萧氏本人曾举出典型的证据说:"昔曾国藩私改李秀成供状,而又焚毁太平天国公文案卷,一代史料灭于彼一人之手,即彼幕僚所撰《贼情汇纂》一书,亦不使之宣扬于世,直至今日始能印行流传。"在太平天国史料的搜集与整理过程中,他充分意识到前往欧洲去搜寻这些史料十分必要。"因不仅在近百年史上为一重要事变已,也惜乎清室禁忌太严,遗文多被毁灭,至今不过七十余年,诏书诰谕竟无存者。犹幸有一时同教异域之士为之摘拾零编,保存彼都,赖以弗坠。"年南京政府以公费资助萧一山赴欧美各国考察,在英法等国图书馆和收藏中心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太平天国史料,大多是当时国内罕见的孤本,于是广为抄录或影印,回国后再加以整理和编撰,于年出版了(太平天国丛书》首集、《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太平天国诏谕》、《太平天国书翰》、《英国政府有关中国文书总目》(英文本)等书。这些珍贵史料的整理出版,为后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也确定了他在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中极其重要的地位。时任北大史学系主任的朱希祖在《太平天国丛书》序言中,尤其称赞萧一山搜集整理太平天国史料之功劳卓著。这些海外新史料的出版为当时国内史学界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不仅如此,萧一山还强调外国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留意英国政府的文书、英美外交档案、日俄法的档案及外国人的著作。人物评价作为学术大师,萧一山先生倾一生精力于清史研究,不仅先后在国内多所高校主讲清史,而且写成了国内第一部《清代通史》。其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也贡献卓著,先后著成《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太平天国起义记》等书。萧一山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著有《关于中国的大英政府文书总目》、《清代学者生卒及著述表》、《中国近代史概要》、《清史大纲》、《曾国藩传》等几十部专著,论文几百篇。其一生秉承"经世致用"之宗旨,致力于借古鉴今。在史学方面,他非常注重对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和考证,但反对停留在考据阶段,学无所用。萧一山从教50余年,为海峡两岸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在清华执教期间被誉为文学院四才子的钱钟书、吴晗、夏鼐、张荫麟等均是他的学生。又如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时,后来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教育家的黄现璠也曾是他的高足。来源:百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shanzx.com/tsqjg/112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