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万荣县城20公里外的县西片,有一个余口人的大村镇,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曾经是声名显赫,是威震一方的河东历史名镇,“三凤”故里—薛稷镇。
历史上的“河东三凤”是指古汾阴县以北的千户大村薛稷镇。(解放后年,由于行政区划分原因,把薛稷镇改叫成薛稷村)。而薛稷村就是隋末唐初时期名震河东大地的“三凤古镇”。而“河东三凤”是指隋末唐初时期名鼎一时威震华夏的三位文人硕士薛收.薛德音.薛元敬。《旧唐书卷》七十三回中《薛收传》记载: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隋内史侍郎薛道衡子也”。而《隋书传》五十七回《薛道衡传》“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县人”。又根据《万荣县志》记载:唐朝初年,本县薛稷镇,薛家曾出过不少文人硕士,而“薛收.薛德音.薛元敬“三位曾是薛家门上的三面旌旗。他们三人显宗耀祖,辉煌一时。
笔者曾多次对“三凤故里”“薛稷镇”进行历史文化考究,实实为它历经历朝历代.风雨沧桑,许许多多的文史资料,图片数据,及建筑设施因年代久远而惨遭人为遗失.遗传,毁坏殆尽而扼腕长叹,惋惜不已……。
从以下六个方面对三凤古镇,薛稷村进行探讨,考究,以示抛砖引玉弘扬历史,昭启后人。
一、历史上的薛稷镇曾经是一个南北交往的古交通要道。往南是通往蒲州.临晋,猗氏,荣河等县城,往北是河津.稷山.万泉.绛州府,太原等必经之路。村中大北门上个世纪50年代前,矗立着一座木制雕刻古门楼,上书“古三凤”,三个大字熠熠生辉,历朝历代文武官员途经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三叩九拜,以表示对“三凤故里”的崇拜和敬仰。
二、该村历史上是荣河县最大的一个千户大村,村中薛姓户主,达余户余人。时至今日,该村薛家巷还保存一座完好无损的薛家巷砖门楼,上边刻写有“三凤故里”楷书大字。它历史悠久,朴素,庄严,坚固。历经几代风雨侵蚀,至今仍完好无损。近几年来考察研究的薛氏文化的文人墨客一拨一拨,瞻仰,拍照,考察者络绎不绝。
三、薛稷镇历史上曾叫过“三凤镇”,在唐朝后期,村人们为了纪念三凤和薛收的孙子“薛稷”(注:薛稷也是唐朝后期的一位历史名人,薛稷书画曾经红极一时,并著有书画作品集册等)人们才把三凤镇改名为薛稷镇。
四、村中薛氏祠堂内保存一幅薛氏祖宗布神画像图案,布神画像中有八排男女肖像。其中就有“薛收,薛德音,薛元敬”三位历史名人图。薛家后代每年大年初一都要到祠堂内烧香拜祖,以史为鉴,弘扬古人,眧啟后人。
五、上个世纪50年代前村北大门外50米处建有一座很宏伟的碑亭子,内存放有三个大碑,若干个小碑,均有文字记载。上个世纪70年代,人们平田整地,又从村西北丘陵祖坟上挖出不少石碑,从它们详实朴素的文字记载中,进一步考究出“三凤故里”是薛稷镇无疑。
六、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为拍摄《百家姓》薛姓传奇人物专题片,专门驱车来到万荣县薛稷村,抓拍了有关薛裔后代的三组珍贵历史镜头。
今天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时空的年轮在跨越一千四百余年的风雨历程后,薛氏后裔传人薛宗汉.薛荣二位先生,自费奉献编撰出版,对薛氏文化的历史现状等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开发整理。对河东望族,薛氏族情干了三件功昭后人的大实事。
首先是主持发起成立了“薛氏文化研究会”,成员遍布全国10余省市,余名老.中青薛氏会员联系网络。
其次整理出刊“薛氏族情”会刊20期;对薛氏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商椎.探讨.研究。该会刊是联系会员的桥梁和纽带,又为薛氏文化的传播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再次集筹资金5万余,于年在薛家巷口重建“河东三凤”仿古门楼一座。另外,薛氏后裔把“三凤文化”,申报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大力弘扬,发掘古三凤文化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薛氏文化将重现光彩,久久为续,昭启后人,并发扬光大。(郭学民)
韩维元李丹:wrrb
.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北京中科医院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