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驾校,有几门科目要考

出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驾驶汽车这项技能变得越来越普遍。有许多人在学车的过程中总是很紧张,难免犯一些错误,这让我想起了关于学车的一则段子。教练:“红灯你不走,绿灯你也不走,是不是没你喜欢的颜色啊?”现在,会驾车看起来很平常,然而在古代,会驾驶马车可不是一项常见的技能。先来了解两则古代交通规则冷知识

01

靠右行:唐朝初创的行进原则

如今开车上路,英国等部分国家靠左行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则是靠右行驶。靠左还是靠右,与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有着莫大的关系。我国靠右行的规则最初由军队设立,古代战士都是用右肩扛着兵器,当两支队伍在行进中相遇时,为避免兵器相撞,都自动靠右行走,把左面让给迎面而来的军队。到了唐代,“右侧通行”有了明文规定。

02

闹市跑马要受重罚

唐代沿用了《晋律》中“禁马众中”的法律规定,禁止车、马在城内及人口稠密的闹市区内高速行驶,否则属违法行为,将追究其刑事责任。《唐律疏议》卷26“无故于城内街巷走车马”条规定:“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以故杀伤人者,减斗杀伤一等。杀伤畜产,偿所减价。余条称减斗杀伤一等者,有杀伤畜产,并准此。若有公私要速而走者,不坐;以故杀伤人者,以过失论。其因惊骇,不可禁止,而杀伤人者,减过失二等。”唐律中“走车马”的“走”指的就是现代的“跑”,而现代的“走”在古代是“行”。根据唐律,在闹市或人多之处跑车马,就要就要用竹板或荆条拷打脊背或臀腿五十下,唐太宗后来改打屁股。如果出现严重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就要对照斗殴杀伤人的罪行减一等处理。《车马出行图》,东汉(公元25~年),江苏省铜山县台上散存,徐州汉画像石馆藏那么如果你在古代驾校学习,究竟需要学习几个科目呢?古代的驾车技术称为“御术”,文献显示,在夏启时代它就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如夏启出兵征讨有扈氏时所作的《甘誓》记载:“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但对于这段文本的可靠性,学界一直聚讼纷纭。而商代的御术,在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中也有一些线索,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已经有“驶”字,这无疑表明殷人对驾驶的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君车出行》,东汉熹平五年(年)安平县逯家庄东汉墓出土御术教育在周代已上升为国办学校规定的六项基本教育内容之一。《周礼·地官·保氏》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先秦时期御术教育的基本内容为“五驭”,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这五种驾车马的技术。对于这五项御车基本技能的认识,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许多已有的解读都存在偏差。一方面是对五驭提到的术语的曲解,二是对古代车马结构和特点的生疏,因此产生曲解或以现代的理解替代原始意义。在诠释御术“五驭”的图文资料中,除《周礼》外,宋人遗著《家山图书》为已知年代最早的文献,图文并茂,尽管作者不可考,但就书中的记述与配图特点来看,原作比较忠于事实与当时的理解。为了让讨论更为集中,对御术的分析就以此为切入点。就目前的观察来看,五驭中的五项基本内容各有特点,它们一方面训练了御手不同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难度系数上也是逐渐增加,以“鸣和鸾”最易,“逐禽左”最难。《家山图书》插图接下来向大家详细介绍这五种御术

科目一:鸣和鸾

这项技术旨在训练御手如何控制所驾驶马车的行进速度。现有研究中,对于鸣和鸾的解释多有不当。如:有研究者把鸣字解为驾车时摇响车铃,这显然是用现代观念去解释古代事物;而把鸾字解为鸾鸟的误会,汉代可能就有,但非正解;至于联想到马蹄声则更是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了。其实《礼记·玉藻》就明确指出,鸾、和是会发声的(铃铛):“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家山图书》上保存了宋人对五驭进行解析的图绘。在《鸣和鸾图》中,车前插着两把高高的戟,上面悬挂着一串铃铛。图后附文:“按《大戴礼记·保传》曰:‘在衡为鸾,在轼为和。’《周礼·太驭》以‘鸾和为节’。注引秦诗‘鸾镳,疏云,田车鸾在镳,乘车鸾在衡。皆金为铃’。”文中明确指出“和”与“鸾”分别是指两种铃铛。和铃一般系于车轼上,而从《家山图书》中所保留的配图来看,它也有可能系于车载武器上(这很有可能是宋朝的做法而这些武器在当时可能也是与御礼有关的固定装饰之一);銮铃系于衡木或马镳上。铃铛所在的具体位置会随车大的不同以及车的等级而发生改变。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两种铃铛分别系在马身(含与马身接触的鞁驾具)与车身(含车上固定装载的饰物、车件与设施)上,在马车行进时,应使两种铃铛所发出的声音相互协调,有节奏而不紊乱为宜。类似于现在的平稳驾驶。鸣和鸾图

科目二:逐水曲

此项技术着重于训练御手驾车拐弯的能力。“水曲”即流水随地势的起伏而蜿蜒前进,沿河岸修筑的道路也如河水般弯弯曲曲,由于马车比较笨重,倘若御手在高速行驶时拐弯的技术不好,有可能会造成车仰马翻,因此,对御手而言,如何快速而平稳地拐弯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在战场上,战车可能为避开敌人的正面冲击或刺杀而要绕道与敌人周旋,理同逐水。

科目三:过君表

本项强调训练御手驾车迅速通过障碍、关卡的能力。至于君表,今人有解为国君所在地,也有解成天子跟前或代表国君的位置,或者将过君表释为在国君检阅时的表现能力等,这些解释都值得商榷。其实《家山图书》的图示已经将这项技能的训练目的表达得很清楚。君表通常是为训练或检测御手能力而设,如图中“王”位与“誓”位之间有后表、二表、三表、前表四个表位,表与表之间间隔五十步或百步不等。至于表的具体形状,《家山图书》说:“君表如辕门之大,是植起两车以为门。”图中前表右侧的文字记为“初自后表及前表,次由前表还后表,末自后表出和门”。可见君表就是君(或者是长官)设置的门形关。过君表就是训练士子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顺利地通过狭窄关口的能力,而且每次所通过的表位(或障碍)的顺序还有规定,其形式大似今天驾校学员训练或考试时在一个固定场地设置若干标杆,测验时要求学员按照一定的时间、速度、路线,在不碰撞或少碰撞标杆的情形下顺利完成通过障碍的任务。前面提到,过君表有可能指通过君王或首领(他们在场或不在场时的)表位,但笔者以为,通常这种情况不多见,更没有必要为此而专门进行训练,而且即使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它对御手驾车能力的要求并不见得有前面三项来得高。过君表图

科目四:舞交衢

这项技术在于训练御手经过交叉路口等需要避让的场合的驾车能力。对于舞交衢的理解,关键在于对“舞”的准确把握。它不是说驾车要像跳舞一样,先秦时期战车以驾驷马为主,《家山图书》云:“两骖如舞,谓御之中节也。”驷马车,中间两马谓之服马,外侧两马谓之骖马,反过来说,有两匹骖马的车必驷马车。要让同驭一车的四匹马都整齐划一地行驶已经颇为困难,要让它们在十字交叉路口避让来往的车辆时还要做到行动自如,并且符合一定的节律,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这项技术对于战车御手而言又至关重要。先秦时期的马车主要是战车,倘若能在敌我冲突的混乱中驾好马车,就能获得更多的战机和先机,在这一点上,与在“交衢”中行进颇为相似。舞交衢图

科目五:逐禽左

此技为训练御手在田猎时可以把动物驱赶到既定目标的能力。逐禽左并非追到猎物的左面,而是马车沿着猎物的右侧后方驱逐,把猎物驱赶到马车的左前方,以供尊者射猎的意思。这么做并不是因为车的左位是尊位,《家山图书》对此解析得比较正确,射杀水准有不同的层次,其中射杀时箭从猎物的左膘穿插到右脾的为“上杀”。上杀的标准是在不破坏禽兽面部与皮毛的同时又要让野兽可以迅速毙命。而逐禽左正是出于这个缘故。传曰:“自左膘而射之达于右脾为上杀,射右耳本次之,射左膘达于右骼为下杀。面伤不献,践毛不献,不成禽不献,禽虽多择三十焉,其余以与大夫、士习射于泽宫,盖中心而速死者上杀也。”上杀的标准可能是根据祭祀的需求而制定的,用以祭祀的动物大概面部是不可以出现破损的,同时因为它将用于祭祀,因此也可以享受“速死”的礼遇。以上部分素材来源于:《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编辑丨廖茹画实习生丨张铖奕#聊一聊#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交通小知识?或者你在学车的时候遇到什么趣事?评论区见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

《汉代车马形像研究——以御礼为中心》练春海主编广西师大出版社本书以汉代车马形像遗存(包括实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古学、文献学、图像志、图像学、考据学等手段,全面地梳理有关车马礼仪的图像、实物、文献,系统讨论汉代马车装饰、使用以及仪仗等方面的礼仪(御礼)。

看更多读书文章

点击下方名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shanzx.com/tsqys/1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