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灾害史研究简讯第期

中国灾害史研究简讯(第0期)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办)

电子邮箱:zhsnh11

16.   论坛特邀了浙江大学教授贾晓静、上海市气候中心主任谈建国、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副主任华连生、江苏省气候中心副主任项瑛等专家作主题报告。据统计,经过征集、遴选,本届论坛共收录了4篇论文。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能够促进长三角区域气象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解决区域内具有共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气象业务服务的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技术储备。

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召开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年10月0日

11月日,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方向,全方位推动提升气象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会议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气象科技重大成就和“十三五”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成绩。会议强调,70年气象事业发展成就充分凸显了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进入新时代,要深刻认识气象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问题和短板,对标新时代新需求,增强加快气象科技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会议强调,气象部门各级党组(党委)要紧密结合实际抓好落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实践,为气象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统筹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和资源合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强化认识、增强本领、尊重人才,在服务科技创新一线展现新作为;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要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科学精神,敢于直面难题,努力创造气象科技发展的更大成就。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专家受邀作辅导报告《新科技革命前瞻》。10个单位进行交流发言,中国气象局相关内设机构解读党组有关人才政策,介绍气象科技发展规划有关情况。气象部门两院院士,以及来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农业农村部纪检监察组、科技部等部门和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特邀代表参加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主要负责人和有关人员、气象部门有关科研院所负责人,中国气象局各内设机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与会。年海岸带生态减灾交流研讨会在三亚成功举办

来源:中国海洋减灾网

时间:年10月1日

年10月6日,在中国海洋学会成立40周年暨年海洋学术(国际)双年会召开之际,年海岸带生态减灾交流研讨会在三亚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海洋学会、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主办,由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减灾科学技术分会、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河海大学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体承办。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减灾科学技术分会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党委书记张义钧,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减灾科学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副处长刘春景、河海大学副校长郑金海、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院长管长龙、国家海洋局东海信息中心主任龚茂珣,以及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校长陈锐、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万荣、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副局长窦月明等领导、专家出席大会。会议来自自然资源部部属相关技术单位、沿海省(区、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相关直属技术单位、涉海高校研究所、企业等单位近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心张义钧书记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介绍了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减灾科学技术分会自年成立以来的工作成果,以“合作、共享、创新、服务”为宗旨,搭建海洋减灾科学技术交流平台,适应我国沿海社会与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努力丰富海洋减灾业务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海洋减灾对海洋强国战略、生态安全保障等的支撑作用。此次会议邀请了9名相关领域专家做学术报告,重点围绕海岸带规划与管控治理、生态减灾、生态保护修复、海洋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等方面,共享、交流最新科技成果和应用实践。此次会议充分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了各方交流,探讨了海岸带生态减灾的科技创新支撑手段,有力促进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为构建生态和减灾功能协同增效的海岸综合防护体系、打造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搭建了共享和交流的平台。第六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召开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年10月0日

10月4日,第六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在杨凌召开。作为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重要专题活动之一,此次论坛以“气象服务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为主题,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

  论坛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陕西省气象局、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共同承办。邀请了全国农业气象服务领域专家围绕智慧气象、气象服务农业现代化、农业与气象科学研究、农业生产一线气象科技成果应用进行研讨和交流。

  论坛上,相关专家以《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估方法》《风云气象卫星概况及其在农业遥感中的应用》《农作物物候参数遥感反演及其应用》《气象与农作物生产防灾减灾》《气象更高效支撑小麦生产浅析》等为主题,分别做特邀报告。本次论坛还征集了余篇农业与气象论文,通过专家组评选并颁发了优秀科技论文证书。

  来自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学委员会、陕西省科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气象局、陕西省农学会、陕西省气象学会、陕西省减灾协会、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各市气象学会的余名会议代表听取了报告,并围绕气象服务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应用气象与互联网领域高新技术,气象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建设智慧型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提高智慧气象为“三农”保障服务精细化水平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等话题,进行了专题技术交流和讨论。

中国气象学会举办青年科学家论坛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年9月1日

日前,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山东青岛召开。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和全国各省、市(县)气象局以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50多家单位的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论坛。

本次论坛围绕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极端天气气候研究、气候动力学研究等三个议题展开研讨,北京大学张庆红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车慧正研究员受邀分别作了题为“中国冰雹频率长期变化趋势及归因”“全球及区域气溶胶光学厚度长期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子分析研究”的特邀报告。

除专业交流外,本次论坛还针对参会代表的特点,邀请张庆红从导师角度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讲授如何扶持以及帮助青年人才成长的经验;车慧正分享了自身的成长历程,指出圆梦气象科研强国是建设气象强国的重要任务,是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落在青年气象科研人员肩上的责任和奋斗目标,他希望和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一起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科研精神与科研态度,谨记老一辈科学家的谆谆教导,踏实迈好每一步。

论坛还安排口头交流报告44篇、墙报交流5篇,交流内容与形式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可,大家积极投稿,纷纷表示非常珍惜中国气象学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的交流平台,希望学会能够举办更多这样的高质量论坛。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清代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萧凌波

《灾害学》年04期

基于《清史·灾赈志》中的历史灾害信息,提取清代(-年)自然灾害共县次,重建逐年灾害频次序列,以核密度估计法对5类主要灾害(水灾、旱灾、蝗灾、疫灾、冷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代自然灾害频次序列没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而体现为阶段性波动,基于灾害频次0年滑动平均值可提取出4个峰值时段(-、-、-和-年);相比于现代,清代灾害类型更加集中在农业灾害,最为多发的是水灾和旱灾,合计占总数的近80%,其次是蝗灾、疫灾和冷害;灾害最为多发的高风险区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前者集中了水灾、旱灾、蝗灾的极端多发区,后者除了水旱多发,还是疫灾和冷害的极端多发区;4个峰值时段的灾种类型组合和灾害多发区均有明显差异,时空变化受到致灾因子、暴露度和脆弱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上述工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历史灾害发生规律,对于当前及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汉书·五行志》灾异论的文本形态与叙述机制

王静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05期

《汉书·五行志》作为对先秦至汉代以来灾异论的汇编,多元化的文献来源,使其整体的文本形态呈现出独立、混乱而又失序状态。这种文本建构中体现出的复杂性无形中影响了其灾异论的运行机制和叙事表现。整体上,《五行志》以"灾事对举"的实用性叙事结构、"托类象物"修辞性表达策略,赋予灾异强烈的现实品格和实践色彩。这种具有生成性与结构性的灾异叙述机制,既包含了对古代传统叙事艺术的继承,更体现了《五行志》特有灾异思想和文本空间秩序建立下的自我创造。

《明代黄河水患对黄淮平原民生的影响》

田冰

《中州学刊》年09期

有明一代,为保证漕粮北运,南北京杭大运河不得不借助于黄河。在此背景下,就人为造成黄河南流。黄河因改变了它的自然流向,就在其流经的黄淮平原上肆意泛滥,几乎无岁不灾,给生存在这块古老大地上的民众带来了空前灾难。他们的房屋、庄稼被洪水冲毁,甚至生命朝不保夕;祖祖辈辈所依赖的土地被沙漠化,有的甚至变成了盐碱地;黄河水患衍生出的河工频兴,进一步加重了民众的生存负担。黄淮平原上的民众面对水患,开浚引河,筑堤防洪开挖沟洫;同时谋求新的生存手段,利用盐碱地熬制食盐、硝销售,赚得收入;寻找适合生长在沙漠化和盐碱化土壤上的农作物品种;甚至寄希望于神灵的庇护。正是黄淮平原民众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使得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为我们当下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变对民生的影响提供史鉴。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逃荒风习的形成研究》

陈业新

《安徽史学》年05期

明清时期的皖北,水旱灾多发,农耕粗放,民众生活维艰,民人多流徙谋生,进而衍变为逃荒风习。此风的形成,先后经历了趁食、逃荒、趁荒三个阶段。明中期以前的趁食,主要是灾后民人的短期谋食;嘉靖年间产生的逃荒习惯,则是灾民较长时间的逃离灾区谋生;而形成并盛行于雍、乾之际的趁荒是以备荒为目的,无论年岁丰歉,民人都要外出乞食,具有周期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趁荒既是明清皖北地区逃荒文化最终定型的标志,也是其核心内容及特征所在。逃荒风习不仅是明清时期皖北地区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其突出的社会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综合治理都有不利的影响。

《明代安徽主要农业自然灾害与防控研究》

鲍立新

《古今农业》年0期

明代安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农业恢复与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基于地方志及相关文献所载史料,系统梳理了明代安徽水灾、旱灾、蝗灾三大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及成因,并总结了明代安徽主要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控制对策。研究表明,明代安徽水灾、旱灾、蝗灾发生主要集中在明朝中后期,其中水旱灾以皖北地区发生较重,蝗灾以沿淮和江淮地区发生较重。针对上述农业自然灾害,明王朝主要采取了兴修水利工程、掘挖蝗卵、捕捉蝗虫等农业防控措施,为现代农业自然灾害防御提供了借鉴。

《始知在人不在天:宋代“蝗不为灾”现象的考察》

金城

《农业考古》年04期

北宋前期蝗灾频频,但常伴有"蝗不为灾"现象,真宗朝以后这种现象消失,南宋时期,仅高宗朝出现过两次。随着宋人对蝗虫生活习性不断深入认识,宋代朝廷一方面保留了蝗虫的祭祀活动,但破除蝗虫的神性;另一方面,在治理蝗灾的政策上,朝廷采取务实的治蝗灭蝗态度,将蝗灾治理推向了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

《清代江西蝗灾时空分布及社会应对》

陈明云

《农业考古》年04期

农业社会里,蝗灾是仅次于水灾和旱灾之后的第三大灾害。本文通过整理与查阅大量的地方志后发现,清代江西蝗灾频发,尤以中后期的道光、咸丰朝最为严重,并且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赣北多于赣南的态势。蝗灾多在秋季暴发,夏春次之,且常与旱灾一同发生,给农业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清之前,江西向少蝗患,所以捕蝗多以官府号召为主,且措施多由外地传入,故而方法与其他地区类似,了解清代江西的蝗灾,有助于我们对农业灾害防患于未然。

《从虫神的变化看中国民间信仰的人文性和历史性》

李志英

《科学与无神论》年04期

虫神是中国远古就出现的一种信仰,是中国农业虫灾猖獗的产物。虫神最初是对神秘力量神虫的崇拜,为朝廷专享的正祀。到宋以后发展出实为民族英雄崇拜的刘猛将军信仰。元以后朝廷废除蜡祭,虫神信仰变为民间信仰。清以后又成为政府承认的信仰。虫神的主神也再度发生变化,变为爱民的官员。虫神主神的变化表明,中国的信仰是有历史根据的,非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的统辖;中国信仰的轨迹有一个由神到人的过程,是对人自身力量的崇拜;中国的神灵信仰是有道德评判的。

《水之政治:清代黄河治理的制度史考察》

作者:贾国静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8月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制度史视角,对清代黄河管理制度的生命历程、组织体系与内在逻辑以及其中蕴含的人事权利关系,做了系统深入的探讨,既注重呈现其概貌,也重视挖掘制度演进的动力机制,剖析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以努力揭示黄河治理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本书认为,与一般制度相比,这套制度对政局大势更为敏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清代黄河治理的政治使命被进一步强化,不仅凝聚着统治者宏阔的战略构思,还潜隐着该时期的政治文化传统。由此,清代的黄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条“政治之河”。《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与晚清政局》

作者:贾国静

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年9月

内容简介

本书选题视角新颖,在梳理铜瓦厢决口改道事件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从荒政与河政两个层面探讨其与晚清政局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借此探究单次灾荒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于铜瓦厢决口改道事件的把握较为准确,并得出了一些合理的结论。比如:申报人认为铜瓦厢决口改道具有双重属性,其既为近代重大灾害事件,又是清初以降备受重视的河务问题,在清代黄河史上具有时间坐标意义。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很好
白癜风影响力人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shanzx.com/tsqwh/72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