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稷王庙位于山西省万荣县太赵村。坐北朝南,南北长74米,东西宽46米。现仅存正殿和戏台。山西南部早期建筑绝少真正的佛寺道观,常见的都是供奉着多种多样各司其职“有求必应”的神灵。在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里,实用主义的巫风与泛灵崇拜盛行,万荣稷王庙便是其中之一,不属精神性或哲理性的宗教,是一种供奉神灵的庙宇,是农耕社会的劳动者对中国农业始祖后稷的崇敬和怀念。
稷王庙正殿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斗拱用五铺作重昂,形式颇为独特。殿身构架形式及用材不依法式,但简省合理。据梁架、斗拱特点和部分柱础造型推断,正殿的木构部分应属金代遗存,清同治四年(年)曾重修,近年对外檐斗拱梁架施以彩绘。
正脊的脊刹殿顶筒板瓦覆盖,脊刹、吻兽完好无损。
正脊的螭吻造型独特
大殿的翼角出檐深远、平缓,像伸展的翅膀一样,灵动飘逸。
清代重修外檐斗拱梁架施以彩绘
转角斗拱硕大
为天地立心
这位就是稷王稷王庙,是奉祀后稷的庙宇。万荣的边上就是稷山县,春秋称稷,属晋。汉为河东郡闻喜,相传后稷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穑,后称此山为稷王山,隋开皇十八年遂改高凉县为稷山县。我一直认为古时候的传说都有其真实的一面,估计古时候就活跃在稷山、万荣一带。从现在的信息来看,稷王乃是周人的始祖,名曰后稷,喜好耕农,能分辨土地的优劣,善种谷物稼穑,世民都争相效法,后人尊其为农神。万荣稷王庙的建立也大抵因为纪念和祈求风调雨顺。
宋代大钟,不是原物,原物在大炼钢铁时期损毁,这是从他处移来,也是宋钟。
殿内梁架结构驼峰处理奇特,四块木头拼接,造型不多见。
正殿唯一的一根盘龙石柱,其余的檐柱为木制的。
殿内斗栱转为三跳六铺作偷心造
前檐廊
从此角度可以清晰的看到斗栱内外的处理,外部双昂五铺作,内部转为六铺作偷心造。外部的斗拱下昂曲线明显。
斗栱双昂五铺作,下面的昂是假昂,上面的昂是真昂。
殿内转角斗栱处理
殿内金柱封在墙内
西檐廊
北檐廊说是檐廊也不大准确,两边墙面封闭,不利采光通风,相当于在一个五开间的房屋中挖了一块三开间的房子作正殿,四面绕以这种回廊,除南门未封闭外,其余三面皆为砖墙,这种形制少见,疑问一:不知这种做法是原来就是这样还是后代维修改成如此?为什么大屋小用?
梁架结构
我喜欢的驼峰样式,曲线优美。
小材大用的驼峰殿身构架形式及用材不拘一格,但简洁合理。
东南角的角兽
曲线优美的斗栱果然是不尊法式。
飞檐翼角像一把撑开的伞一样为大殿遮风挡雨
南檐廊怎么看都觉得斗栱结构怪异奇特
翼角风铎古殿
疑问二:为什么只有一根盘龙石檐柱?是不是原来的物件,还是后期更换的?这都一直困扰着我。
殿内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大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无通长梁栿,没有长梁,故当地称之为“无量殿”。
斗栱细部
梁架结构不遵定式,给断代造成困难。
大殿全貌单檐庑殿顶看多了歇山小殿,看到庑殿顶,兴奋之情文字是无法表达的。天上的鸟展翅高飞,地上的大殿亦像在飞翔一样。
景中见景透过戏台的门看大殿
画中画,我最喜欢的相框效果。
向前一步,果然海阔天空。这个建筑原认为金代建筑,五批国保时候登记为金,据说也没有过特别多的争议。庙内大殿梁上有题记,殿屋架曾在元至正二十三年年修缮过。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对万荣稷王庙进行了田野调查,依据其建筑形制,初步判定大殿为北宋建筑。接着在对万荣稷王庙大殿修缮后测绘中,北大师生于年5月14日中午在大殿前檐明间下发现了一处已不明显的墨书痕迹,墨书自右而左竖排三行,最右一行字体最大,因木材年久表面纹路扩大,现仅右侧的四个大字尚可辨识,左侧字体较小,似为题名。经表面湿处理后,可确认题记为“天圣元年”(年)。这一纪年的发现,为这座建筑提供了准确年代,确认了它作为中国目前唯一的北宋庑殿顶建筑的身份,改变了梁思成先生曾遗憾于国内未见北宋庑殿顶建筑遗存的感叹。我在现场没有看到该题记,疑问三:该大殿的确切建筑年代,宋代?金代?困扰着我,还需要文保工作者考证,这也许可能是唯一一处北宋庑殿顶的建筑。
倒座戏台南面近代修建的石幢式的建筑是个败笔,居然用瓷砖饰面。
倒座戏台北面也是它的正面戏台创建于元至元八年(年),后拆毁,现存建筑为年重建。做法繁缛精巧,体现地方特色。戏台前沿砖基中心原嵌有至元八年小碑,记庙内“修盖舞厅一座”,是我国戏剧史上金元杂剧活动的重要史料,现移嵌在正殿内东墙上。
戏台全貌真正的戏台是抱厦部分在中国古建筑群中,一般都会有戏台跟正殿倒座相对,如广仁王庙是这样,广胜寺下寺水神庙也是这样,还有很多玉皇庙都是这样的,山西这种戏台数不胜数。估计这也是原来社会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庙会活动的一部分。
清式典型做法斗栱变小,追求装饰轻结构。装饰复杂华丽,雕工精致,一般施以彩绘。
斗栱殿内作法
戏台翼角小巧精致
木雕技艺精湛
戏台内部梁架结构五架梁
殿内转角处理
明清民国建筑斗栱明显变小
戏台柱础
戏台南面三开间硬山顶建筑分心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