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文化未解之谜西湖的前身是海湾吗,华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历来为人们认作美的化身的西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对于这个问题,至今学术界仍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而弄清楚西湖形成之谜对西湖的现在和未来发展都有重要价值。一种说法认为西湖是由于筑塘而形成的,这是古今比较一致的看法。西湖本与海通,东汉时钱塘郡议曹华信为防止海水侵入,招募城中人民兴筑了“防海大塘”,修成后,“县境蒙利”,因之便连钱塘县衙门也迁来了,这就是今日杭州市的前身,西湖从此与海隔绝而成为湖泊。历代学者都承袭此说,流传至今。年,日本地质学者石井八万次郎提出是火山爆发喷出岩浆阻塞海湾从而形成西湖。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详细调查研究,认为西湖原是一个泻湖,否认了石井八万次郎的推断。他认为,西湖本来是一个海湾,后由于江潮挟带泥沙在海湾南北两个岬角处逐渐沉淀堆积发育,最后相互连接使海湾隔绝了大海而形成为泻湖。魏嵩山先生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年秦始皇东巡会稽,“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认为当时的钱塘江水面仍相当辽阔。而《汉书·地理志》所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则更清楚地表明直到西汉时期西湖仍为海湾,杭州市区尚未成陆。因此,魏氏确信刘道真《钱唐记》所载华信筑大塘之事,认定西湖与海隔绝成为内湖,时间应当是在东汉林华东先生对“西湖是因为东汉华信筑塘成功后才形成”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倘确有华信筑“防海大塘”,其功能也应是防御海潮冲击吞没陆地的捍海塘,认为东汉华信筑防海大塘时,内侧地带早已成陆,筑塘是为保护陆地不被海水吞没,而不是促成西湖的成因。林氏主张最迟在东汉之前,西湖就已形成。吴维棠先生从西湖东岸望湖饭店地下四米深的钻孔采样中,发现有一黑色富有机质和植物残体的粘土层,通过碳-14年代检测得知在距今年左右。白堤锦带桥两侧的五六米深处的钻孔中,有一炭化程度较高的泥炭层,厚10厘米~50厘米,用其上部的标本作碳-14年代测定,为距今年左右。泥炭层之下是青灰色粉砂质粘土,富有机质和炭化的植物干枝,孢粉分析结果,有黑三棱、眼子菜等陆上浅水生植物,表明当时西湖已是沼泽据此估计,西湖在春秋时代已经沼泽化。在疏通西湖的时候,工人们曾发现一些石器和战国至汉代的铁斧,很可能是人们从事渔猎生产活动失落的。因此,吴维棠先生推断:在西汉前杭州非但不是海湾,连海湾成陆后遗留下的残迹湖都已沼泽化。这就无怪乎《史记》《汉书》、《越绝书》等古籍中,只记及钱塘县和别的湖泊,而没有古西湖的记载。尽管至今人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西湖的成因,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科学家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风动石之谜东山岛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古称锏山,是著名的海滨风景区。东山岛的闻名,除了美丽的热带海滨风光外,还因为岛上有一块奇石一风动石,它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风动石,危立于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高4.73米,宽4.57米,长4.69米,重多吨,外形像一只雄兔,斜立于一块卧地盘石上,两石吻合点仅有几厘米见方。当海风从台湾海峡吹来的时候,强劲的风流会使风动石微微晃动,让人觉得其岌岌可危,可风停后,风动石也随之平稳如初了。风动石不仅在风的吹拂下会摇晃,而且人力也能使其晃动。如果找来瓦片置于石下,选择适当的位置,一个人就能把这硕大的奇石轻轻摇动起来。此时,瓦片“咯咯”作响,顷刻间化为齑粉,奇石摇动的轨迹清晰可见。年2月13日,东山岛发生7.5级地震,山石滚落,屋倒人亡,可风动石却安然无恙。“七七事变”后,日军企图搬走风动石日舰“太和丸用钢丝索系于风动石上,开足马力,可多条钢丝索被拉断了,风动石却纹丝未动,最后日军只得放弃这一企图。风动石历经沧桑,依然斜立如故。这块奇石是怎样形成的呢?至今是个难解的谜。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从早期的人类到原始氏族社会,这片土地上有过我们祖先的身影。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不断进步尧、舜、禹三代之后,禹的儿子启废除统治权禅让的传统,夺权成立父子相承的国夏。“夏”也便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我们今天对于夏代的了解相当贫乏,只有少数文献中一些零星的记载。由于商都殷墟的发现,对商王朝的文明状况,我们有了较清楚的了解,而此前的夏代却仍是一片空白,几乎都要让人淡忘这个曾统治华夏几个世纪之久的王朝。如果能找到夏朝的国都遗址,我们就不会对夏代如此迷茫,但作为华夏第一都的夏都到底在哪里,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历史学家的难题。有人说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夏县,据称,因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号称“华夏第一都”。其历史悠久,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是嫘祖养蚕、大禹建都的地方,素有“禹都”之称。不过至今还没有在夏县找到有说服力的文化遗址。有人说应该是在今许昌西部的禹州。禹州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大禹因治水有功曾在此受封“夏伯”。禹的儿子启继位后,于钧台大宴天下诸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亦被称为华夏第一都。夏都是在禹州吗?目前仍不得而知。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了一支考古队,开始了探寻夏都的田野考察。从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豫西开始,在拨开重重迷雾后,考古队将目光锁定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集中对其进行考古发以此为标志,中国考古学界开始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夏文化的时期。早期奴隶制夏王朝的存在无可非议,但由于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缺乏,夏代的文化面貌始终无法确认。20世纪6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了一些古文化遗址,出土陶器十分特殊,介于龙山文化与商代之间,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二里头村,位于偃师县西南9千米的洛河南岸。古文化遗址包括二里头、圪当头、四角楼、寨后和辛庄5个村,面积万平方米。年发现后,年开始进行发掘和研究工作,先后发掘面积达1万平方米。文化遗物的特征介于龙山文化晚期和商文化早期之间,尚属首次重要发现命名其为“二里头文化”。这处遗址的最下层被确认为夏文化,出土有铜刀,为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其上层为商代文化,发现有大型宫殿基址,面积达1万平方米。遗址中出土了大批工艺精良的铜器与玉器,应为夏商时期的都邑遗址,在考古学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了解和研究夏商文化的历史有很大意义。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可以确认二里头遗址是一座早期王城。但这座都城是属于商代的还是夏代却还不清楚。3年,考古人员又在现已发现的中国最早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中找到了两座大型宫殿建筑。其中一座,呈缺了一个角的长方形,东西长为米左右、南北宽米,东北部折进一角。整个院范围都是建造在高于地面半米的筑平台上。庭院四周为走廊,除西廊是外有墙、内有廊外,其余三面中间都是墙,内外皆有走廊,说明在庭院北、东、南三面可能还会有相邻的庭院。这座宫殿的样式,后代有许多建筑都沿用。新的宫殿建筑群的发现又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无论从其规模,还是样式都是皇宫大院的建筑。这两座宫殿遗址的特殊处和意义,不完全在于认定它们是王宫,更重要的是它们发现的位置。早先考查知道二里头遗址所处的社会,很大可能是处于夏商两代分界的时期,其上层是商文化遗留,其下层为夏文化遗留。而这两座宫殿初步考定是处于夏文化层,那岂不是说,我们可以确定这是夏代的都城了吗?有位考古专家激动地说,“这意味着人们几乎可以从中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然而事实上,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都并未得到公认,首先就此遗址本身的时期争论仍在继续,有人说属于夏文化晚期,有人说属于商文化早期,更为普遍的说法是“界于夏商之间”。历史学家冷静地说,二里头遗址本身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作为都城的二里头,它的内涵布局及其演变过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社会生活与组织结构、它的族属国别以及人地关系等诸多课题目前还只是粗线条的把握”。早期奴隶制夏王朝的存在无可非议,但由于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缺乏,夏代的文化面貌始终无法确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tongshanzx.com/tsqwh/15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