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王福重的书:《金融的解释》,科普了很多金融知识,比如利息的本质、期货股票交易和基于比较优势的互换,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行为金融学基础——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用三个效应来说明投资者非理性的心理基础,即确定效应、反射和分离效应。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同时也是年的诺贝尔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通过提出了“前景理论”用来说明人们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行为。
在讲前景理论之前,先来概述一下传统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一些关系,便于理解非理性的前景理论。
向"理性人"发起挑战
传统经济学提倡理性预期理论,既在不确定情况下,人们根据预期效用最大化做出选择。传统经济学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在有效市场中总是做出理性选择,即每个人都是在给定的约束下追求利益极大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诞生了行为金融学,成为了有效市场假说的主要反对者。
行为金融学的基础是行为经济学,它不承认传统经济学的最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通过实验,行为金融学发现股市里的投资者不总是理性的,人们会受到若干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这些非理性的行为,用前景理论来解释,可以简单分为三类:确定效应、反射效应和分离效应。
确定效应
确定效应(crtaintyffct)是指人们在确定能得到的好处,和不确定的好处,也就是“赌一把“之间,会偏好前者。
书中的赌局实验一:
第一个:
33%的机会得到元;66%的机会得到元;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第二个:
%得到元;
实验结果是,80%的受访者选择第二个。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第一个的预期效用是:X33%+X66%=,大于第二个的元,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应该选择第一种。
但实验结果却不是这样,人们在面对确定的利益时,心里偏向选择获得确定性的好处。
人性是趋利避害的,虽然第一个情况预期效用更大,但是总有什么都得不到的情况发生,哪怕是1%的概率,都会让人重新思考投资决策。
反射效应
反射效应(rflctionffct)是指人们对于同样数额的受益和损失时,偏好是不对称的。面对损失时,人们追求风险(risksking),面对盈利的前景时,人们却规避风险(riskavrs)。
书中的赌局实验二:
第一个赌局:
A:有80%的概率得到元;
B:%得到元;
80%的受访者选择B,这部分基于确定效应的范畴。
梦想虽然要有,但总有1%的概率会什么也得不到,最后想想还是选择确定的好处吧。
第二个赌局:
A:有80%的概率损失元;
B:有%的概率输掉元;
结果是,80%的受访者选择A,虽然A的预期损失()大于B的确定损失(),即预期收益小于B,但人们还是选择赌一把,毕竟A还有20%的概率是没有损失的,面对风险,人们冒险精神就大大被激发了。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没损失呢,与其静静的坐等%的损失,不如试试运气,去追求那20%的没有损失的概率。
分离效应
分离效应(isolationffct)是指不同的描述方法会影响人们的选择。
书中的赌局实验三:
第一种描述方法,把赌博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75%的概率得不到任何奖品而出局,25%的概率进入下一轮;
第二个阶段:
A:80%的概率得到元;
B:%确定得到元;
根据以上情况,最后有20%(25%X80%)的概率获得元,25%的概率获得元;
结果,有75%的人选择了B。
第二种描述方法,把上面的两个阶段赌博换成一次性的普通赌博:
A:20%的概率得到元;
B:25%的概率得到元;
这时,80%的受访者选择A。
这两个赌局没有什么不同,预期效用多少和,区别仅仅是描述不一样,人们的选择就完全相反,即分离了。这也是不理想性的行为。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不是理性的,至多是”有限理性“。在中国股市,非理性投资更是无处不在,一方面是信息和智识的差距造成的.
另一个方面是受到非理性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如比较典型的就是,年5月份,A股上市公司多伦股份仅仅把名字改为”匹凸匹“,股票就一顿疯涨,造就了一片非理性繁荣。
然而,行为金融学也有自己的内在缺陷,从长远看,市场还是理性的,最终都会回归价值本身,回归理性的本质。行为金融学的非理性分析用来解释短期的市场波动,长期的市场走向还是看理性人选择。
人可以暂时不理性,但是长期的不理性必然会失败。如果要做成某事,就要用理性压抑感性。你可以短期不理性,但长期必须理性,否则终生皆输。
长期看,人类的进步都是理性思考和理性行为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主流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更深刻更有道理的原因。
行为金融学也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从人感性的一面提出前景理论这样的分析框架,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开阔。理性的传统经济学,和感性的行为金融学,二者结合起来看问题,真是其乐无穷。
玉米王子理性和非理性赞赏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