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简介:张宁,女,蒙古族,本科学历,医院,赤峰市精神病防治院精神卫生一科护士,心理护理骨干。多次参加各类文艺演出,担当舞蹈演员。
年3月日军入侵宁城之际,马来西亚华侨、南洋《星洲日报》记者陈子实在我们宁城被日军杀害。他的事迹惊天地,动鬼神。
陈子实其人
陈子实,名绍绪,字子实,江苏省铜山县人。年生,年在家乡入私塾,年考入铜山县第六高等小学。年,是“五·四”青年爱国运动爆发之年。第六高等小学是一所新式学校,教师多为爱国青年,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等“五·四”精神在学校传播广泛,陈子实深受启迪,迅速成长为一名深度忧国忧民的爱国青年。
学校学潮风暴迭起,校董横加干涉,激起师生反抗。年,几位青年教师带领陈子实、刘亚民、苗秀霖等一批进步学生,离开第六小学,到南京清凉山下自办办建邺中学。他们师生一体,自理校务,半工半读,经费自筹,一时红红火火,后改为建邺大学。热血青年集聚,创办新式学校,力求政治图新,革命色彩浓重,与统治当局要求相悖,学校在年被勒令停办。
陈子实自幼勤勉,学习成绩优秀,尤以文论见长。辍学之后,被铜山师范聘为教师。
受新思潮影响,陈子实与那个时代的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向往西方,想去欧洲留学。年,经友人介绍,他到了马来西亚,准备在那里挣些积蓄,到欧洲去。
到了马来西亚,他目睹当地“侨胞所受教育之败寙(音yu),华人文化之幼稚”,便放弃了到欧洲去的打算,一心一意地扑在了当地的华人教育事业上。他还尽己私蓄,遍历马来西亚各地,调查华人教育实况,撰成《英属马来西亚之教育概况》、《南洋文化建设论》、《大家负起南洋文化建设的责任来》等数篇文章,在当地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上发表,呼吁各社会有关方面推动和加强马来西亚以及东南亚各个地区的华人教育事业。这些文章在当地产生广泛影响,《星洲日报》聘其为特约记者,他的威望在当地日盛。
负任回国
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放弃抵抗,日军如入无人之地,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人民义勇军反抗,南洋华侨踊跃支持,但所捐物资多被国民党政府截留,到不了义勇军之手。于是,马来西亚等地华侨组织决定派人回,直接与抗日义勇军建立联系,直接进行支援。
派何人回国担此重任,马来西亚等地华侨首推陈子实,陈子实欣然受命。为了使他回到国内活动方便,少受国民党政府控制,《星洲日报》授其驻北平(京)特约记者的身份,让他踏上了回国之路。
年夏,陈子实乘海轮回到南京。国民党政府横加阻拦,耽搁三个多月,最后东北经东北元老、义勇军驻北平后方总部负责人朱子侨出面斡旋,才得以北上。
陈子实到了北平(京),在完成与义勇军建立联系的同时,写了大量国内抗战情况的报道,发回《星洲日报》,介绍东北人民英勇抗战的情况,进一步激发了南洋广大华侨支援东北人民抗战的热情。
奔赴前线
按正常情况,陈子实完成了与义勇军建立联系的任务,就可以回去了,但是他心系国内形势,想了解更多的抗战情况,通过《星洲日报》向南洋广大华侨介绍,推进各地华侨的爱国热情向纵深发展。他特别想到东北前线,做战地采访,写出更直观有震撼力文章,揭露日寇侵华罪恶,歌颂英勇的东北人民。当时形势险恶,朱子桥等人担心他的安全,始终没有同意他前往。
年元旦,日军向山海关发起进攻,山海关失守,抗战形势进一步恶化,他在北京再也坐不住了。最后,亲自拜访张学良,经张学良同意并派人护送,让他在年2月中旬到了热河承德。这时,日军已经开始向热河进攻。
临行前,陈子实给《星洲日报》经理林霭民发电报,内容有:“自投虎口,危则危矣,然为我三千万同胞计,杀身救国,义不容辞。”
这几句话是陈子实当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陈子实精神的集中体现。
为国捐躯
日军入侵热河主要从通辽和山海关两个方向发起。朝阳是山海关方向日军进攻的重点目标。陈子实计划赴朝阳前线,但在他们还没有到达朝阳时,朝阳已被日军占领。为避开日军攻击和了解日军进攻的真实情况,陈子实离开卫队,独自沿日军进攻路线到宁城地区。年3月上旬的一天,他在老局子这个地方被日军发现。日本侵略者从他身上搜出新闻记者证件,得知其为南洋方面新闻记者,格外仇视。因为新闻记者,尤其是海外记者,会真实揭露他们的侵略行径。这伙毫无人性的侵略者,割掉了陈子实的鼻子,挖去了他的双眼,以他们最残暴的形式,让这位满腔热情的新闻记者,再也无法看到他们的野蛮,再也没有能力去控诉他们的滔天罪行。
这天下午,北风裹着小雪,特别寒冷,即使是北方人都难以抵御。而陈子实是南方人,又是从南洋而归,同时鼻子被割、双眼被挖,浑身是血,难识路径······他迎着寒风,踉踉跄跄地毫无方向地走到老局子河畔,最后栽倒在了那里。
当时,当地人并不知道陈子实的详细情况。按当地习俗,逃荒讨饭或意外遇难的外乡人,不论是倒在了谁家的土地上,谁家就应该负责掩埋,不能让他们曝尸荒野。陈子实倒下的地方,是村里高秀山的树林旁。高秀山是村中富户,家有雇工。他让长工赵小邦、牛倌崔振起等人,将陈子实的遗体用草席圈裹,埋在了老东沿双岔子沟口处。在掩埋过程中,赵小邦他们从陈子实的身上发现了几页带字的纸,拿回去交给了高秀山。高秀山有些文化,他从相关文字中判断出陈子实是从南洋而来,于是将几页纸珍藏。其他情况不得而知。
事后月余,热河地区抗日义勇军旅长韩凌阁率部向关内撤退,从经过老局子,高秀山将陈子实之遗物交给韩凌阁。韩凌阁应该是知道更多情况,他进关后写信给京朱子侨等人,介绍他所了解到的陈子实的情况,方使朱子桥等一些人知道了陈子实的下落。朱子侨等人辗转地将陈子实情况传开,有陈子实之挚友陈刚父撰文“哭陈子实先生”,刊登于年5月1日之暨大校刊,陈子实的建邺同窗姚尔觉,用笔名“非非”撰文“陈子实先生千古”,刊载于年6月4日《新闻报》第十五版。
年出版的《中国新闻年鉴》将陈子实事迹收录,并认定他是“九·一八”事变后第一位在抗战前线牺牲的中国新闻记者。年,经国家批准,陈子实先生被追认为抗日烈士。
老局子河畔,现在已经建起了“陈子实烈士纪念园”。
-END-
稿源:骞国安制作单位:宁城县妇女联合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