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年,毛泽东就明确地指出,在80%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要让人民在政治上翻身的基础上实现在文化上的翻身。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部署掀起四次扫盲高潮,并取得了巨大成效。
曾有过这么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真实故事。
年初秋,一封紧急密信送到黑龙江省宁安县某村长手上。
村长不识字,连夜挨家敲门找人来读,可村里识字的人太少了,更别说是读信了。终于,村长找到了一个号称“秀才”的村民,“秀才”看完信,很快就逃跑了。
原来,这是一封“追凶密信”,信中让村长监控的疑犯正是“秀才”本人。
这个真实故事,折射出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第一,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占80%,学龄儿童入学率仅占0%。第二,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不能在文化上翻身,就不能彻底翻身。
为此,从来不畏任何险阻的毛泽东下定决心要迅速改变这一严重落后的面貌,要让人民在文化上也真正“站起来”。
一
新中国刚刚成立,就将教育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年底,在毛泽东直接关怀下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新中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年6月,毛泽东又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和旧有社会文化的改革工作。”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新中国很快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学组织进行了改革。人民政府收回了教育主权,改造了全国30余万所大中小学,使之纳入社会主义的办学轨道。之后,有了基本生活保障的人民,终于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小学了。旨在改变6亿人口中有4亿多文盲的现状的扫盲工作也同时展开了。
“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这是年9月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基本精神。为了鼓励和推动学习,毛泽东在9月7日接见了与会的全体代表,并与学习劳模亲切握手、合影。于是,一场“政府领导、依靠群众组织”的识字扫盲运动从政府机关开始,向全国各地迅速展开。
毛泽东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