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长城、太行是华夏文明载体、“美丽中国”名片,是三晋大地悠久历史文化、壮美山川风光的形象主体和标识符号。万荣后土祠,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屹立在黄汾交汇之处,和韩城司马迁祠隔河相望,是北京地坛之源,反映了华夏民族对土地的认知、利用、感恩和崇拜,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土祠畔,有古城古塔古道古渡,有河汾湿地黄土沟壑,有引水提水大型水利工程,有八路军东渡等遗址遗迹,旅游资源品类丰富,是黄河沿线历史最厚重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景点,是黄河旅游板块养在深闺尚未开发的潜力旅游资源。依托这一优势旅游资源,打造山西黄河旅游板块新高地,是万荣县创建特色旅游县实现在黄河经济带率先崛起的重要抓手。
皇天后土。后土祠源于先祖对大地的感恩和崇拜,是古中国的土地崇拜。年,万荣后土祠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在此扫地为坛,祭祀大地之神。汉文帝时动议建庙,汉武帝元狩二年(前年)建后土祠,从此后土祭祀成为国家三大祭祀之一。
自汉武帝至宋真宗,先后有9位皇帝24次亲临祭拜。汉武帝刘彻一生曾五次祭祀后土。晚年有一次祭祀时,在后土祠畔横渡黄河,泛舟汾河,创作了千古绝调《秋风辞》。汉宣帝、元帝、成帝和东汉光武帝等先后来此祭祀。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年间两次来此祭祀。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四年来此祭祀,御制御书《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现存祠中。明成祖时建天地坛,郊祀天地的皇家礼仪迁至北京。
明万历之末,汾水护堤倾剥,脽丘塌陷。清顺治十二年(),黄河泛滥,后土祠被淹,只留下门殿和秋风楼。康熙元年(),黄河决口,后土祠荡然无存,乃迁建后土祠于庙前镇北。同治元年,黄河再次决口,淹后土祠。清同治九年(),移建后土祠于庙前村北高崖,即今之后土祠。
后土祠秋风楼下为汾阴古道,旧为盐道。汾阴古道,此道是张仪出晋入秦必经官道,也是年秋,朱德、邓小平等率八路军总部和师、师、师,经此古道,踏入山西大地,由此北上抗日的第一站。
来源:万荣文物旅游局
赞赏